因為是流動單位,原本同屬于一個大的集團公司的同學們,曾經遍布全國各地,逐漸因為年齡、資歷等原因,聚集到了西安。
同城的同學聚會上,久未謀面的同學們相見倍感親切。詢問著各自安家何處,孩子上哪所大學等等。
問到安家,有位同學說,現在房子還是買在咸陽,孩子上大學了。因為自身流動,想要等孩子工作確定 了后,直接在孩子工作的地方買一套屬于孩子的房子就好。誰知,如今房價的上漲遠比存款的上升快多了。
于是,劉同學說:賺錢比掙錢快多了。
他所說的賺錢,就指的是房子漲價引起的資產增值;掙錢指辛苦上班領工資。當然,只有一套用來居住的房屋,是享受不到房子漲價所帶來的福利的。
曾經,大約2000年左右,上海為了吸引外地精英人才,能夠購買16萬元以上(含按揭)的一套房產,便可以享受轉入一個上海的藍印戶口。那時候,孩子還上幼兒園,存款或勉強夠首付。但當時的想法卻是:老公隨著工地流動,我在陜西上班,孩子上學也不能獨立,就算是買了房子,誰住?信息便隨風飄走了。
從來沒有想到過離開國企,從來也沒有深入思考過上海的工作機會遠遠多于內地,除了國企之外,外企、自主創業皆有可能。如果……人生沒有假設,但我的典型的“貧窮”思維,卻束縛了我。
有一則故事,說上帝為了幫助貧窮的人,給他們送去了糧食種子,想等播種后來年收獲了,改變窮人的處境。等第二年,收獲的時節到了,上帝再去看那些窮人的時候,發現他們依舊貧窮。原來,那些窮人害怕播種后,因氣候原因導致顆粒無收,還不如就將種子當作口糧提前享受……
思維,求穩的思維,想以不變應萬變——只剩下不變的“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