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喜劇《終成眷屬》講的是一個癡心女子負心漢的故事,女主角最終用自己的智慧讓浪子回了頭。
美麗聰慧的女子海麗娜寄養在伯爵府中,她暗戀上了年輕自負的伯爵勃特拉姆,但自覺身份和地位相差懸殊,不敢有非分之想。豈料勃特拉姆去了宮中當差,她無法再偷偷看他的背影了,因此暗中抹淚,自言自語,被勃特拉姆的母親察覺了個中緣由。
正值法國國王病入膏肓,而海麗娜的父親死前遺留給她一些珍貴的藥方,其中恰好有那么一味藥能治愈國王的病。劇情發展到這里,女主角當然得去宮中碰碰運氣,以期改變命運了。
她來到宮中,很快見到了國王——原來古代這么容易進到宮里啊——巧嘴說服了國王服用自己的藥,并提出了一個交換條件,要在宮中給自己選一個丈夫。國王答應了,兩人成交。
結果國王的病治好了,兌現承諾的時候到了,姑娘玉手一指勃特拉姆,我就要嫁給他。國王歡喜賜婚。到這里看客覺得該皆大歡喜了吧,國王賜婚啊,多么榮耀,不接受的是傻瓜。
豈料勃特拉姆這愣頭青,當眾脖子一橫,我不要,她身份那么低賤豈配得上我。國王這下沒面子了,撂下狠話,意思是你覺得人家缺啥我就賜啥,你覺得她身份輕賤,我就賜她身份。總之這個差事你不接也得接。救命恩人啊這是!至此,勃特拉姆迅速換上一副臉孔,嗯,這下我覺得她高貴了。
勃特拉姆這僅僅是權宜之計,他明里跟海麗娜結婚,暗里準備逃到意大利打仗去,在法國宮廷里待得實在是太無聊了,又碰上這個不情愿的賜婚,還是趁早開溜吧。
他說服海麗娜回到老家他母親那里去。同時休書一封給他母親,大意是,母親大人啊,恕兒不孝,家有此妻,我是不打算再回去了,這媳婦我也是不會要的,你就當沒我這個兒子吧。
母親看了當然很生氣,怪這蠢兒子不識珠,媳婦以后該如何做人,我這怨誰都不成啊——如果在某國,劇情那一定是這母親立馬就該和媳婦杠上了,都怪你這賤人,勾引我兒不成,反害老娘我老無所依——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文明的進化程度上,某國落后人家幾百年啊。
海麗娜自覺希望和顏面無存,連夜出走了。因勃特拉姆跟她撂下過狠話,想讓我當你丈夫,你當做到以下兩點:一是你懷上我的孩子并能證明那是我的,二是你能得到我隨身攜帶的傳家指環作為信物。這個毒誓,讓人想起一個反面的誓言,“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兩者的關聯是——你都做不到啊!
故事講到這里,才過了一半。后半段講的是海麗娜來到了意大利,如何用計騙得丈夫交換了信物,并利用他的好色,偷梁換柱和他上了床,他還蒙在鼓里。好啦,上面兩個難于登天的條件,聰明的海麗娜姑娘都達成了——這樣看來,她絕對是個有心機的姑娘,她那二貨丈夫哪里是她的對手。
完了嗎?還沒有,故事還將繼續,海麗娜還需要再擺勃特拉姆一道,讓他乖乖聽話,從此再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海麗娜亮出了殺手锏——那個被勃特拉姆看上,并自以為弄到了手又被其丟棄的意大利姑娘。僅有友情客串的意大利姑娘還不夠,還得請出我們那位超級大龍套——法國國王,在他面前演了一場苦肉戲,導演當然是海麗娜姑娘。經過這最后一輪的折騰,終于真相大白,闔家團圓了。
原本覺得這是個挺平淡的故事,效果和深度都不及莎翁另一部喜劇《皆大歡喜》。但寫到這里發現,這個故事劇情還是有點復雜的,這可能歸因于四幕劇的結構特點吧,一波幾折,曲折催生劇情的發展。
再說點我的看法,在莎翁的大部分喜劇中,女子都是智慧幽默又美麗的正面人物形象。這部的女主角海麗娜雖然不幽默,但是特別有膽識,敢作敢為,相比她那位不情不愿的紈绔子弟老公勃特拉姆,她更像個獨行俠,是帶有男兒氣的。我就想不明白了,像這樣的姑娘,哪樣的男子找不到,何苦非得插到那么一顆牛糞上呢。
當然了,這就是戲劇,當真就沒必要了,看肥皂劇哪能沒有幾個槽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