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傅佩榮原文
季氏在家廟的庭前,舉行天子所專享的八佾之舞。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這可以容忍,還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
“季式”即季平子,名為季孫意如,為魯國當權卿大夫。
“八佾”是舞名,每佾八人,八佾六十四人,為天子專享之禮樂。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平子以大夫身份而用天子之禮樂,無異于禮壞樂崩,天下無道,所以孔子極為不滿意。這件事說明當時周天子已經勢力衰微,諸侯各自獨立,連大夫也胡作非為了。
心得
“佾”是古人舞蹈奏樂的行列。八個人為一行,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禮只有天子才能用。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魯國國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為報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賜給魯國用天子這禮樂祭祀的特殊待遇。
季氏,春秋末期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貴族,也稱季孫氏。當時,魯國季、孟、叔三家,世代為卿,權重勢大;尤其是季氏,好幾代都操縱著政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們的控制之下。魯昭公曾被他們打敗,逃往齊國,魯哀公也被他們打得逃往衛國、鄒國和越國;到魯悼公,更幾乎只掛個國君的空名了。
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憤怒的這個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上述原文中沒有說明。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和《漢書·劉向傳》載,這個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時的季平子,即季孫如意。按規定他只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居然擺出八佾,完全是以天子自居,與中央抗衡,這是大逆不道,違禮的行為。孔子認為季平子是大夫,不該忍心用天子的禮樂主持祭祀,這是對天子,國君的蔑視。
孔子在談論到季孫氏的時候說:“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孔子為什么要在《為政》章以后講到禮樂呢?
《學而》章講的是求學的宗旨。《為政》講學的踐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問。《八佾》則講了文化精神。
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中首先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此處的至德是至美之德--孝悌也。要道是要約之道,禮樂也。所以孔子說:“先代的圣帝明王都具有至高無上的美德和具體鮮明的道理與方法來治理天下,以順應天下百姓的心,因此天下的百姓和睦相處,上上下下都和和氣氣,互相沒有怨恨。”在這里孔子明確指出禮樂的重要性。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規范。“樂”是音樂。《禮記.文王世子篇》中: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歡喜),恭敬而溫文。 《禮記.樂記篇》: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悸(因害怕而心跳)則王道備矣! 又云: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樂,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殲。 又云: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至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又云:是故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間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又云: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以上只是簡短的列舉幾條孔子關于禮樂的話。已經可以想見禮樂的重要性。而孔子理詩書,定禮樂,正是孔子慈心。
所以,孔子講完《為政以德》后,指出季平子“舞八佾于亭”的失德行為,很顯然是在向魯國國君及周天子展示淫威,顯露犯上作亂之心。“三桓”的這些所作所為讓孔子深感憂慮,最終策劃了“墮三都”行動。
"墮三都"。"墮"通“隳”(huī ),意為毀壞城墻。
周朝有規定,貴族諸侯的城墻不得超百雉(三百丈),為了防范他們日后造反。但是, “ 三桓”( 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政權之后,分別違背禮法,筑有城邑作為各自的統治中心。季孫氏筑城于費(今山東費縣北),孟孫氏筑城于郕(今山東寧陽東北),叔孫氏筑城于郈(今山東東平東南)。隨著 三桓的強大,三桓的家臣逐漸掌權,常依據城邑發動叛亂。因此,任魯國司寇的孔子借機取得“三桓”信任,打著削弱三桓家臣勢力的旗號,主張拆除這些“違章建筑”,命令魯國“人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實際為了削弱“三桓”勢力,提高魯國公統治地位,這次行動叫做"墮三都"。
時值子路任季孫氏都宰,積極實行隳三都。叔孫氏因家臣侯犯曾依據郈邑叛亂,將郈的城隳毀。 季孫氏將隳費城, 公山不狃從費起兵襲擊國都,被孔子派兵打敗,于是費城又隳毀。在拆毀孟孫氏的成城時,受到成邑宰公斂處父的抵制。十二月, 魯定公親自率師包圍成城,也沒有攻下。墮成之舉,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真實目的,與三桓成為了敵人,最終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遲遲吾行”地與弟子們踏上了 周游列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