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油價起起落落,匯率漲漲跌跌,殫精竭智的人們計算著手頭的債券和遠期的年金。但想過沒有,所有變化的背后,都遵循著怎樣的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除了玩弄眾生的命運,是否也想讓我們得到一點東西。
《國富論》,論富國。
研究經濟的發展,就要弄清楚決定一國經濟上漲的因素,它是勞動力,資本和技術。
其中勞動力是千百年來研究的焦點。正如亞當同學在國富論中持有的觀點,一國是否優秀,取決于勞動力的熟練度,勞動人口和勞動比例。
而勞動的問題,最基礎的就是分工。分工是人類形成特有的現象,它起源于人類交換物質,說到底還是利己心。因為我只會生產糖,而我想要你的一朵花,我就要拿我的一顆糖去換你的一朵花。如果你不想要一朵花而是一只豬,我還要先去找擁有一只豬想要一顆糖的人,這樣才能滿足自己,當然,以物易物產生了貨幣,這便是后話了。
因為條件的限制和能力水平決定了生產的物質,最終形成了明確的分工。國際之間,一輛汽車輪胎是中國的,發動機是德國的,窗戶是日本的,專業化不僅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也讓人們能在所專注的東西上創造了更多的發明。國際間的分工催生了國際貿易,爾虞我詐的國家間有合作也有競爭,最終使交換產生了一個十分龐大的體系。
這也就說明了,雖然農業為基,但工業卻總是區分國家貧富的重要標準。因為農民無法對活動進行分工,一個農民,每天要施肥,灌溉,犁地,基本上重復著各種不同的活動。因為沒有專門負責犁地的農民,也沒有一心灌溉的農民,最終造成的結果是農業的低分工始終不能區分一個國家的貧富。因為自然環境的影響。美國的小麥可能和東北的小麥賣一樣的價格,這也使國家之間能抵消一些差距。不過聽說現在有人在搞調研,將農民作為一種職業,可以方便的退出和進入。這樣一來,一定會改善農業分工和農民的條件,出發點很好。
寫到這里似乎第一節的觀點就表述完了,但我確實還有一些想說的。
思考得遠點,辯證點。經濟下行,是因為資產流動性變差,分工帶來的以物易物不能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反而帶來了不想要的東西。你看那成千上萬的鋼鐵孤零零地哭泣,千錘萬鑿也逃不掉被低價銷售的命運。
為什么資產的流動性變差了呢,我生產著,你需要著,永遠這樣下去萬世不記竭不好么,這是因為資本的特性,邊際收益是遞減的。沒多一份成本,邊際收益開始逐漸增加,后來就慢慢減少了起來。所以市場經濟下要明白為誰生產,為企業所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生產,供其所需,這才是根本的硬道理。
生產什么呢?當然是由消費者決定。如何生產?這是由資源配置和市場競爭決定的。這樣想下去,就產生了壟斷市場,完全競爭市場,爾虞我詐的背后,是被邊際利潤,邊際成本支配著的人性。退出還是進入,就看誰高誰低。
扯得有點遠,總得來說,分工是研究勞動重要的部分,因為專業,所以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