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周一起床,就要我摸摸她的額頭,
問:拔拔,我有發燒嗎?
摸起來還好喔,應該沒有
安安:我想用耳溫槍量量看,我想發燒....
為什么想發燒?
安安:因為我不想去上學
突然間,我好像能理解她,因為我也有點想發燒
為什么我們不想上班?
為什么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工作都在掙扎,而不是開心、期待著?
工作用去我們一天1/3甚至是1/2的時間,占去我們這么長的時間,
但我們卻一點也不期待,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過,有一些人,他們卻是樂在工作,
他們多半成就非凡,他們似乎都非常投入在工作中,
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這么大的不同呢?
根據美國蓋洛普(Gallup)2013年調查,
全世界有近90%的成年人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這調查結果真是太驚人了
錯誤1:來自經濟學家的理論
各位一定都聽過『棍子與胡蘿卜』理論,也就是『懲罰與獎勵』,
就是給人們適當的獎賞、誘因來讓人們產生動力,
這理論來自發明自由市場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
接著藉著動物行為研究,提供食物、水,
促使老鼠、鴿子執行簡單、重復的工作,
發展出『創新工作場所設計』
于是有了產品生產線的設計
每個人只負責整體工作的一小部分,
每個人都是大生產線的一小環。
錯誤2:工作換取報酬,過上安全的生活
這樣觀點形成工業時代的產品量產、低價普及;
解決當時物資缺乏、人民生計的問題
但是,現在物資充裕,人人都過得越來越好
可是這觀點深植人心,影響著現在的我們,
讓大家每天都拖著疲憊的身心上工去
我們不再想只是生產線上的一個螺絲
我們更希望找回生活感
好工作vs壞工作
清潔工算是好工作嗎?
先分享一個故事
卡蘿在一家醫院擔任清潔工,她的工作是清潔長期昏迷病人的房間,這些病人都已經昏迷,但她卻每周更換病房內的畫或照片,這些病人又看不見。
她說:她希望這些能給這些病人一些鼓勵,
她喜歡給患者帶來歡樂,這是她最愛做的事。
她為什么這么熱愛的她的工作?
因為信念
因為自我定位
因為熱情
因為人生價值
因為信仰
可能都有,
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叫『制度』
沒錯,就是制度
在一直想嚴格控制員工生產流程、量化、計時的制度下
能量轉成數量,初心變成粗心,人的熱情將會冷卻
因為將工作量化無形中就將人變成物體來計算
量化下制度
醫療變得只關注看了幾位病患、開什么價位的藥
教育體制要求老師寫很多記錄、教案設計按部就班、教學生考證照
職場每天寫工作日報表、周會報告進度、數字、數量
不是這些不重要,而是有更重要的『夥伴與信任』
錯誤的前提,造成錯誤的執行,帶來錯誤的結果
結論:如何做到一份好工作,我認為有三個觀察點
1.相信人,給信任的組織
2.提供好土攘(環境)
3.組織關注價值,也重視員工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