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朋友說熬夜看完了最新最熱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本來綜藝絕緣的我也終于忍不住的一口氣把兩集追完。
說綜藝絕緣,也是很有意思,大多數情況下我認為綜藝缺乏深度。
即使,你帶著對這個主題的熱愛去好好了解,或者說,你越是帶著對這個主題的熱愛去好好了解,越是容易最后對結果失望。
綜藝,畢竟主流文化的掌門人。
所以馬上可以預測,你越是喜歡嘻哈文化,“中國有嘻哈”越不適合你,最后一定也和我一樣,一邊忍不住不關注,一邊還心痛。
這就是我說的,亞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沖突。
亞文化門檻高呀,當你看中國有嘻哈的時候,發現很多詞是不懂的。尤其是Underground的那一派,民間大神“圈子”里面不用多介紹,范兒都很足,懵圈的只有普通觀眾而已。“練習生”那一派他們是看不上的。
被當行業權威招過來的評委們就不這么簡單。練習生有更好的商業音樂素養,全面的舞臺表演能力,更專業的外型,甚至豐富的“stage”經驗。這使得他們的吸引力更“魔性”,觀眾審美門檻也更低。這不一定能被嘻哈文化愛好者理解。
評委們個個都是市場中趟出來的,他們當然知道,主流會對這樣的例子作出反應,現在看著尷尬,當表演被包裝的時候,最后的反差可能會超出大眾的預期。我們可以預計一定有偶像派反轉的故事要上演。
就這個點產生沖突是必然的,所以分為兩派,我真的一點都不意外。
節目組怎么想的?正常的節目組,尤其是上來就放這么多資源的那類,文化推廣使命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還就是“happy together發大財”。
亞文化是金礦,已經開始冒頭的亞文化更是大金礦了。
亞文化商業價值其實集中三點:
第一,由樣式產生的,對主流文化創意上的貢獻。
主流文化呆久了,總是要厭倦的,無論誰都一樣。這時候“style”/樣式就出來刺激感官。我這年紀也夠流行樂來回很多輪了,當你聽情歌聽油膩了,就會來一陣快節奏的舞曲拯救你。
我讀中學的時候,就刮過一陣嘻哈風了,讀大學的時候又吹過一陣,每次oversize的衣服都賣的很好。在蘿莉文化流行的日本,蕾絲裝飾品的需求定要遠遠高出世界其他地方。就連發型,你也能看出個端倪,嘻哈流行起來之前,發型和拖鞋已經在民間先搞起來事情了。
樣式上,主流和亞文化也有沖突。
主流認為要為你的亞文化代言,一定務必弄的好看一點。弄好看了,人人都覺得你的文化不“亞”了,才有更多人欣賞。但亞文化愛好者看來,日本視覺系搖滾的男生眼線和韓國流行團體男生的眼線,那不是一種東西。所以有很多現場穿的很“嘻哈”的朋友們,未必入的了觀眾的“法眼”。
第二,由價值觀產生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一個產業的潛力。
民謠是上一個黑天鵝,但也是非常意料之中的。民謠的價值觀我不用多說,他非常符合目前時代背景,也因為常年死水的華語流行樂多少還是令人嫌棄的,這種接地氣的價值也非常有傳播的潛質。
這種人文關懷氣質,可以帶動一大批的產品加入到這個大軍。比如說口琴、印著漢字的文化衫、棉麻布料、紙本書、詩歌、鋼筆……
第三,由沖突自身產生的關注。
這個我就不詳細說了,大家參考非主流。非主流這種世紀前生物,動不動還殺個回馬槍蹭個熱度,就是主打分歧的。
最后,主流文化依附在產業形態上,也依附在一群偶像身上。同時,亞文化也常常依附在偶像身上。
所以其實即使很“高冷”的亞文化,也還是由人去組成,也符合人性的規律,那些最有魅力的人,往往有一定的主流性。其他“艱深的大神”只作為亞文化愛好者心中的《時間簡史》一樣,用于刻奇的存在(文末附注。)
很有趣的是,在亞文化中,偶像的層次感是很鮮明的。當亞文化愛好者的偶像走向主流,他們一方面會感覺到事情的發酵令人血脈噴張,另一方面會感到大眾無法理解偶像“真正價值”的憂傷。比如如果你只聽披頭士中幾首膾炙人口的金曲,一定要被他們的粉絲(但亞文化愛好者不太喜歡粉絲這個詞)看不起。如果你只聽披頭士,會被搖滾樂的愛好者看不起。
鄙視鏈是存在的,和其他行業差不多,大約是你了解的“尾部”那么長(越小眾越冷門越高級)。這種心態也沒有什么可以諷刺的,畢竟文化生活中,代入感非常重要,也令人很受用。而且,概括地說,這鄙視鏈的存在可以說是一種事實演繹的結果:“門檻越高的東西趣味越濃”。
所以中國有嘻哈,出來的偶像也不會是嘻哈文化者的口中的最愛,但未必不是他們心中的最愛。
況且,喜歡的那個小眾歌手太紅了,你不會難過嗎?
--------------------
{關于《時間簡史》的刻奇}作者萬維剛,原文片段如下:
文藝物理學家們讀《時間簡史》并不是為了將來自己提出一個新的物理理論,他們只是讀。人們在各種書單中推薦這本書,人們在社交網絡曬自己剛剛購買了這本書,人們發愿要讀完這本書,人們宣稱自己正在第N遍讀這本書,人們把每天早上起來讀這本書當成健身項目,人們把這本書當成難讀的書的代表來編排笑話。
…人們一直在談論“讀《時間簡史》”這個動作,而幾乎不談論這本書的內容本身。如果一個未來的考古學家僅憑媒體和網絡研究《時間簡史》,他恐怕無法判斷《時間簡史》到底說了什么。看看那些以買過這本書為榮,甚至讀了書中幾個句子就把自己感動到不行的人,我覺得《時間簡史》受到的超常歡迎也許不能用人們對科學的熱愛來解釋,甚至不能用人們對霍金本人的熱愛之情,或者說八卦之情來解釋。
這不是熱愛也不是八卦。這是刻奇。
提兩句物理,然后感動自己,這個動作實在太容易了。你看我!當每個男人都忙著掙錢和看足球的時候,當每個女人都忙著研究星座和明星八卦的時候,我在干什么?我在看《時間簡史》!非常慶幸世界上還有許多像我這樣的人!這還不令人感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