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寶他爸(以后都直接稱他“林先生”哈)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每天7點鐘不到就出門,直到晚上7:30左右才能回家,去年的龍寶似乎對于爸爸每天的早出晚歸習以為常,不會記掛更不會想念,但這兩個月以來剛剛過完四周歲生日的他,明顯對爸爸的依戀呈螺旋狀上升,每天早上起床會找爸爸,聽到爸爸已經出門了的答復會有些失落;每天晚上會主動找爸爸聊天,和爸爸聊今天的所見所聞,即使到了睡覺時間,爸爸如果還沒有回家,也會撐著瞌睡不已的狀態死扛著等爸爸回來……當媽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兒子開始進入性別認同啦,為娘轉為幕后、退居二線的大好時光終于到來啦~
但觀察了一段時間后,我看到了大部分家庭里都出現過甚至經常出現的畫面:龍寶每天追問的問題之一便是“爸爸,你給我買的XX玩具什么時候到呀?”“爸爸,我的XX玩具壞了,你再給我買一個吧”“爸爸,我也想要一個像誰那樣的玩具”……而林先生也總能隔三差五地給龍寶一些驚喜,給買個超級百變遙控警車機器人、仿真可駕駛小汽車……昨晚給買的竟然是標注著14歲以上適玩的電腦版小型無人遙控機,結果可想而知——龍寶今天傍晚才玩了一次就因為不會操作導致“墜機”,看著摔變形的小飛機,龍寶不甘心地遙控著它,直到爸爸晚上回到家,他依偎在林先生懷里央求著再給他買一架無人遙控機。而此時的林先生,正大口大口地扒著飯,對于龍寶在一旁聲色并茂地說著傍晚拿著無人機在樓下和小伙伴們怎么玩耍,又是怎么把它墜亡的的經過只是哦、嗯、啊地回應著,最后說道“好,爸爸過段時間再給你買一架更大的!”
聽聞至此,再想想今天中午龍寶拆開包裹舉起無人遙控機時對我說的那句話“媽媽,我不愛你了,我只愛爸爸,因為爸爸會給我買玩具”,坐在一旁的我決定今晚要和林先生來一次促膝長談:到底什么才是給孩子更好的愛?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童年里——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父親的陪伴,隨著孩子的一天天成長,父愛的分量越來越不可或缺!然而,現在這種原本最平常不過的方式卻要么被我們應酬于各種社交人際的所淡忘、要么被“我要努力賺更多的錢,讓我的孩子過上更富足生活”所綁架,要么被一個叫做手機、叫做網絡、叫做資訊的“妖怪”抓走了。快節奏的社會時代、撲面而來的工作壓力、柴米油鹽的生活實際,讓我們主動或被動地變得浮躁,就連在育兒這事兒上也不例外,總想著今兒給孩子買點啥好吃好穿的,明兒給孩子再來個新奇高檔的玩具,在不斷地給孩子視聽與味覺帶來沖擊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的心靈,忽略了在這片凈土上播撒下更多愛己與愛人的種子。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享譽世界,當一個人的溫飽冷暖等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他會向諸如安全感、愛、尊重、社會交往、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要發展。而我們卻或因愧疚、或因虛榮、或因自我地不斷填充著孩子關于溫飽冷暖的基本需要,以至于孩子要么麻木、要么物質欲望被擴張,守著一堆又一堆的高檔玩具,打小活在電子產品和重口味食品的物質世界里,本應對世界、對大自然充滿著好奇與探索的心被磨滅,本應有著爸爸、媽媽同框的童年被各種冰冷的玩具、優質的吃穿取代……
沒有最好的愛,只有更好的愛!陪伴,是最廉價也是最奢侈的愛。因為不需要付費,我們想給就給得起,所以它廉價;因為我們常常只是陪著卻忘了伴,沒有溫度,所以它奢侈。正如紀伯倫的詩所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我們真正陪伴孩子的時光和孩子真正樂意我們陪伴的時光,真的屈指可數。在這段彼此定會終生難忘的生命時光里,請放下我們的手機、放下我們的IPAD,請收回大千世界里看不盡的目光、放慢匆匆的腳步,請打開你的心扉、打開你的耳朵,從明天開始多用手愛撫我們的孩子,多和孩子進行目光的接觸與交流,多帶著孩子回到大自然里,多用心傾聽孩子的言語與心聲!
文末,附上紀伯倫的那首詩,與大家共勉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