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戰勝與和平是相互轉化的。戰爭轉化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轉化為戰后的和平,中國的內戰現在也停止了,出現了國內的和平。和平轉化為戰爭,例如一九二七年的國共合作轉化為戰爭,現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轉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么是這樣?因為在階級社會中戰爭與和平這樣矛盾著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具備著同一性。
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列寧所謂“怎樣成為同一的(怎樣變成同一的),——在怎樣的條件下它相互轉化,成為同一的”,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么人的頭腦不應當把這些對立看作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當看作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呢?因為客觀事物本來是如此的。客觀事物中矛盾著的諸方面的統一性或同一性,本來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暫時的、相對的東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著。這種情況,反映在人們的思想里,就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只有現在的和歷史上的反動的統治階級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形而上學,不是把對立的事物當作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去看,而是當作死的、凝固的東西去看,并且把這種錯誤的看法到處宣傳,迷惑人民群眾,以達其繼續統治的目的。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于揭露反動派和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宣傳事物的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成革命的目的。
所謂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矛盾乃是現實的矛盾,具體的矛盾,而矛盾的相互轉化也是現實的、具體的。神話中的許多變化,例如《山海經》中所說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說的“羿射九日”,《西游記》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和《聊齋志異》中許多鬼狐變人的故事等等,這種神話中所說的矛盾的互相變化,乃是無數復雜的現實矛盾的的相互變化對于人們所引起的一種幼稚的、想象的、主觀幻想的變化,并不是具體的矛盾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的變化。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這種神話中的(還有童話中的)千變萬化的故事,雖然因為它們想象出人們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夠吸引人們喜歡,并且最好的神話具有“永久的魅力”(馬克思),但神話并不是根據具體的矛盾之一定的條件而構成的,所以它們并不是現實之科學的反映。這就是說,神話或童話中矛盾構成的諸方面,并不是具體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