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太平洋戰爭、血戰鋼鋸嶺、狂怒等二戰電影,很難不對美國這個國家產生好感。這是一個國家營銷的至高境界:不封閉互聯網,不用教育洗腦,不靠媒體的選擇性報道,而是用電影這種商業美學,用情感共鳴的方式將價值觀和共同的選擇植入我們的腦袋里面,潤物細無聲。
戰狼二和空天獵算中國這方面主題電影的先行者,雖然我自己至今沒有看過這兩部電影,但在戰狼二鋪天蓋地的好評,和零碎的電影海報以及片花,可窺探電影大致所體現的精髓。
我對美國的好感,大部分也來自于以戰爭題材,特別是好萊塢二戰電影的影響。
我們對西方民主的渴望,極有可能是被他們文化吸引,就像上述電影,而不是民主制度本身。
作為一個過氣的憤青,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繼人口和資源紅利以后,新一波大的紅利,當政治體制的桎梏解除了,經濟就會有新的發展。
但我現在越來越不認為,政治體制改革會是新的紅利,因為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實體貨幣的消失,國家的管理者在管理整個社會,特別是解決社會公平性和貪腐等問題,從技術上來說是很簡單的,與其用所謂民主的決策,不如用機器加領袖的方式解決。
用烏合之眾作者勒龐的觀點來解釋,群體智慧往往小于個體智慧。
所有人、事、物完成全部數字化,就在可預期的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參與對社會事務的決策,會更公平、公正且高效。
當機器對99%的社會問題的決策和處理更加有效,用那么多人來參與所謂的民主,是不是多此一舉呢?
用互聯網技術參與人類制度的設計和實踐,可有效的彌補西方民主制度缺陷,看似腦洞大開,但不可否認,我們人類的組織方式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機會:這個機會比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換;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換,更有顛覆性和徹底性,以及必要性,也更順理成章。
因此,可能沒必要硬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也不要抱怨的制度積弊,因此也不宜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作為樣板來建設國家,因為現在的基礎條件,與兩百年前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南北戰爭的社會基礎完全不同。
不久的將來,我們會不會調侃:“美國那一套落后的政治制度”呢?
國家有最高管理者,加徹底的數字技術,用電影和有效的手段凝聚共識,說不定國家的管理會更高效公平呢?也可能是人類社會一個全新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政治制度,高于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內涵。
給這個政治制度時代取個什么名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