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日常好說:眼見為實。更不要說中華文明五千年這個厚重的歷史學術問題了,即便白紙黑字的先人所著,由于古人的思維比今人活躍得多,加之文采飛揚,所記所載難免有浮夸之嫌。考古學便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也不斷滿足著像我等這樣歷史愛好者的好奇心。
本書按照中國歷史的更迭順序并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實物,較為詳細的記錄了絲織品的起源、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傳承的過程,總結出個歷史時期的鮮明特色,印證古籍記載和一些口頭傳說。在歷代紡織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可以看到世界東西古文明的大融合,如在新疆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一些紡織品就繡有古希臘、羅馬神話圖案,在俄羅斯墓葬發(fā)現(xiàn)的絲織品竟是典型的中國風格,可見各地區(qū)先人的文化交流遠比我們想象的早得多、深得多。由于我國紡織考古方面起步晚、發(fā)展慢,加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哪個不堪回首的年代,許多所謂外國“探險家”、“考古隊”在我國大肆盜掠,致使很多國寶級的文物被損壞和流失國外,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樓蘭遺址”和“敦惶莫高窟藏經(jīng)洞”了,好在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在新中國成立后,以現(xiàn)代科學的方式進行考古有了一個又一個更大的發(fā)現(xiàn)。紡織品由于其特性,不像金屬、瓷器、木器那樣容易保存,故能發(fā)現(xiàn)實物,哪怕是一小塊(甚至是痕跡)都是非常珍貴的。如今常提及的“絲綢之路”和中國古代常說的“男耕女織”,甚至諸葛亮也說過“決敵之資,唯仰錦耳”這樣的話,可見紡織業(yè)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有多大,加之古人心靈手巧,把很多日常生活的圖畫和美好的愿望都具體落實到紡織品上,這也是后人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方面很重要的載體。
讀罷感覺此書應該是脫胎于中國歷代紡織方面的“考古報告”,稍加潤色而成書的,但仍略顯刻板,這也無可厚非,此書的受眾本來就有局限性,真正閱讀他的人也不是沖著文學性來的。書的紙張很高檔,是那種光面的銅版紙,但可惜的是全書除了前幾頁的附圖外其他均是黑白的,也許是這方面的原因?qū)е铝擞∷⒊杀驹龈撸瑘D書定價偏貴,200來頁的書定價28元,反過來說還是前面的話,真正需要這本書的人可能也不在乎定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