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2)
? ? ?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通譯】
? ? ?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諸侯國家的興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夠保住祖廟;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家性命。現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于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樣。”
【學究】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笔潜菊碌慕浀渲?。這也是人的矛盾之處,生活中這樣的悖論隨處可見。又要減肥,又不控制吃喝;又要養生,又不遵從規律生活;又要成功,又不努力去奮斗。這種要馬兒跑得快又不給馬兒吃草的夢想實在不勝枚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如此深刻地說明了這種現象,能否用科學來自證明這是為什么呢?
【原文】(7.3)
? ? ?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p>
【通譯】
? ? ?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用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 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
【學究】
? ? ? 《公孫丑上》里孟子說過:“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對照這段文字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在《論語.衛靈公》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從治理國家政治說,是正己以正人?!墩撜Z.子路》中說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從生活的實踐中,一個人對你有意見,不代表你有問題,但周邊所有人對你有意見,問題必定出在自己身上,要反思的必定是自己。實際上這里說到的就是社會中與人相處的動機如何,很多事情表面看起來為別人,實際是為了自己,這就要區分付出和投資的關系了。如果是投資,沒有獲得預想的結果,只能算是投資失??;如果是付出,那就沒必要界定獲得的回報了。
【原文】(7.4)
? ? ? ?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p>
【通譯】
? ? 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語,都說‘天下國家?!煜碌幕A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p>
【學究】
? ? ? 《大學》中說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一章給了很好的注解。無論正面邏輯還是反面邏輯,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離不開家,離不開國;國離不開家,家離不開人。所有的環節,人是主要的。孟子并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都是與人休戚相關的點點滴滴,細讀《孟子》,生活的味道逐漸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