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所著的《六項精進》一書中,提出了一條叫做“不要有感性的煩惱”。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來源于釋迦摩尼所說的開悟的方法——“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智慧),而“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就是對應其中的智慧。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煩惱的人就是智慧的人,如果我們還有煩惱,證明我們還不夠智慧。這讓我想起有本書里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還有煩惱,那一定是你思維方式的問題。
據說人的煩惱有108種之多,特別是其中的“貪、嗔、癡”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這三毒只有吃半顆就生病,吃一顆就玩完。
貪:比喻欲望;嗔:比喻惱怒;癡:比喻嫉妒、憎恨、發泄不滿。
以前常常覺得自己的思維方式挺正向的,挺正能量的人。但是,隨著不斷的學習、反思、大家的直言相諫,發現其實自己的很多思維方式是錯誤的,有很多感性的煩惱。對應以上三毒,發現自己中毒不淺。反思自己,發現有以下一些煩惱:
1、自己的私利私欲還是非常強的,無私為他人的愿力不夠,當要無私為他人時就會有感性的煩惱;
2、自己對員工、家人、他人的愛不夠,因此,很多時候都是小善,沒有大善;
3、因為愛不夠,所以愿力不夠,愿力不夠導致持續的動力不足,動力不足導致狀態時好時壞,當狀態不好時,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所做的決策都不會好,就會產生更多的感性的煩惱;
4、自己常常出現生氣、惱怒,甚至發火,這些煩惱其實常常來源于很小的事,可能是別人說話不太客氣、可能是別人的觀點跟我不和、可能是自己的發言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這些小事可能是別人不小心而為之,但是自己就會臆想成是不是別人不尊重自己;
5、當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來時,首先就會想到很多困難,會有畏難的感性煩惱;
6、需要做決策時,會有很多糾結的煩惱,其實之所以糾結就是因為自己判斷的標準不明確,判斷的標準不明確是因為自己的核心目標不明確;
綜上所述,自己的感性煩惱還很多,想要揪出這些感性的煩惱只有靠不斷的修煉、反省、實踐,還要身邊有直言相諫的靈魂之友不斷提醒。希望將自己感性煩惱越修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