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是一個性格內(nèi)向的人。
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只要不需要我做什么,我一般都不出我的房間。如果需要我?guī)椭鷭寢屛視且粋€好幫手,但是做完以后就會悄悄地離開喧鬧的人,找一個地方躲起來。
小時候我也不愛出門,偶爾才會和小朋友們出去玩兒。但是那時候,好像從不覺得孤單,因為我自己會找很多事情做,比如做家務,做飯,看書,學習,自己一個人也玩兒得不亦樂乎。
按照我這個性格,應該會很戀家。但是事實卻完全相反。我初三就離開家開始寄宿的集體生活。
上學的日子,總是有做不完的作業(yè),也不會遇到很多陌生人。但是,我記得,如果在路上走路遇到老師,我會默默地低下頭或者躲起來,等老師走過去以后我才出現(xiàn)。我不是不懂禮貌,只是不知道說什么,覺得在課堂以外見到老師會很別扭很尷尬。
這個毛病一直延續(xù)到我上大學。除非遇到特別喜歡的老師或者同學,我會主動打招呼,別的時候都會低下頭默默地走路。
我知道這不是好習慣,但是我內(nèi)心特別掙扎,很害怕。尤其是工作以后,這種情況更加糟糕。
我不敢和陌生人講話,哪怕有時候去問路我都會害怕。
慢慢地,這成為了我的一個問題,一個心病。
有一次認識了一個朋友,他性格開朗,很愛講話,和認識的人講話,和不認識的人也講話,這讓我覺得很奇怪。和他熟了以后,我考慮了好幾天,終于鼓足勇氣把自己的疑慮講給他聽。
他聽完以后,哈哈大笑,然后說:多大點兒事兒啊,還值得你這樣思考呢!第一,如果是認識的人,不熟的,遇見了打一個招呼不就更熟了嘛;如果是熟的人,因為是朋友,當然更要打招呼啦;而對于不認識的人的話,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陌生人。如果有必要,就和他講話,他如果也回復你了,大家就有了進一步交流的可能;如果和一個陌生人講話,他沒有理你,你也沒有什么損失啊。而且,沒有人會嘲笑你。因為大部分人只關心和自己有關的事情。
聽他這么講以后,我猛然一驚,覺得這么多年,自己的想法有多無聊和幼稚,有那么一個小小,小小的自尊心怕受傷害。
所以,我開始訓練自己主動和陌生人講話。剛開始是買東西的時候,即使不買也多和人家說話;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嘗試著不繞道溜掉而是和人們打招呼,哪怕只是說一句"Hi"
剛開始的時候特別困難,因為我心里一直在打鼓,緊張地不行,心怦怦直跳,臉上還會冒汗。
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是去吃飯。點完飯以后發(fā)現(xiàn)服務員多收了一塊錢。我當時心里就開始打鼓了,要不要問服務員為什么多了一塊錢。抬頭看了一下服務員,覺得她看起來很兇,而且很忙碌的樣子。
然后我坐到位置上,等著我的晚飯的到來。可是,心里還在盤算這件事情,而且自己給自己打氣,要去問服務員。給自己打足氣以后,我忐忑不安地走過去問,怎么多收了一塊錢,然后服務員看了一下,說,有一個是打包盒。我說,哦,我不打包。
所以,服務員真的沒我想象地那么可怕,我只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被滿足了。原來,我就是顧慮太多,自己嚇唬自己。
現(xiàn)在,我還走在挑戰(zhàn)自己的路上,但是"和陌生人講話"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已經(jīng)不再是一座大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