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問我會不會畫風景,我說畫不好,因為不太會找比例。他說,不必非要追求比例的完美,你想怎么畫就怎么畫。說完這些,晚上入睡后居然做了一個好長的夢。夢到自己回到了兒時居住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甚是美麗。夢里有很多曾經盡收眼底的好風景。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們畫出來。
“一抹斜陽”的地方我們鄉里人稱之為“十六干”,到底為什么叫這個名字,爺爺那一代人了解,而到了父母那一代也就沒人再去問其緣由。我們這一代就更不為所知。這里一入春就會變成一個大漁場。會有很多鄉里人劃著小船撒下魚苗,然后精心的喂養。到了魚兒長成便收網去集市里賣錢。當然,這是過去。現如今這里已經被政府保護起來,不允許養魚,更不許人下水。河岸邊修好了堤壩,曾經潺潺的水面也偶爾會濺起澎湃的浪花。
“得勝坨湖”是鄉里人最愛談起的地方,小時候屯子里住著一個老頭,他一年四季都是同樣的穿著,衣服永遠是臟兮兮的樣子,油亮亮的領角和手臂差點都可以照出自己的影子。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每天身邊都纏繞著十幾個孩子。屯子里的孩子們都喜歡聽他講故事,恐怖的有《紅毛怪》《綠毛怪》《白衣圣子》《套里的野狐》;喜劇的有《周扒皮》《張先生的褲子》;名著那就太多了,頂數《西游記》《聊齋志異》》講的最多。剩下的便是歷史,不過,他不喜歡講近現代史。因為他出生在地主之家。直到現在我還質疑那些個恐怖故事和若干的喜劇故事是不是他編造的,因為我后來上網查過,沒結果。然而,我記憶中,“得勝坨湖”得由來就是從他那里聽來的,是完顏阿骨打在此打了勝仗,變留下了這個名字。
這幅“大圈”并非兒時的樣子,是前年我回去時看到的它新的樣子。這里被占了地,修建了一條公路。以前,這是鄉里人覺得最神圣的地方,之所以稱為“大圈”是因為我們居住的山腳下,是一個湖,圍繞著湖建造了一圈的建筑,那是百年之前的建筑。而之所以覺得神圣,是因為這一圈的建筑有佛堂,道觀,湖中小島還有一個尼姑庵。我自小就覺得鄉里的民風就很好,奶奶告訴我,是因為我們有信仰。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不斷地變化著,你可以忘記,也可以記得。就像,我,不管人在變也好,景在變也罷,永遠不會變的,是我這顆對你充滿情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