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動機與目標》一書中,有這樣一個心理測試,幫助理解思維方式的差異有多大。
1、列清單是
a.理清頭緒b.寫些東西下來
2、清理房間是
a.愛干凈的體現b.吸地
3、付月租是
a.維持住所b.寫支票
4、鎖門是
a.把鑰匙插進鎖眼b.保證房子安全
5、跟人打招呼是
a.問“你好”b.表示友好
若是你已經做了選擇,可以用下列數值換算,并相加計算總分。
1a=2;2a=2;3a=2;4a=1;5a=1;
1b=1;2b=1;3b=1;4b=2;5b=2;
得分6分或6分以上,你可能是一個習慣用比較抽象的方式理解自己行為的人,更注重于“為什么”要行動。
?得分5分或5分以下,你可能更注重實際,把所做的事情具體化,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來理解行為。
比如:清理房間
選擇a,說明為什么要清理房間?為了保持家里清潔、干凈。(抽象)
選擇b,說明清理房間是什么?是“用吸塵器吸地”,是用怎樣的方式去做這件事。(具體)
兩種理解,說明即便是相同事物,也會有不同思維方式,而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其行為,繼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不論是注重"為什么",還是"是什么",都是正確的,無所謂哪一種思維方式優于另一種。但它們肯定又是不同的,之間的差異決定著結果不同。
抽象的”為什么“思維方式,往往可以把一件事與一個更大的意義聯系在一起,賦予其價值,從而激發人的根本精神需求,使得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更有毅力,更能夠堅持下去。如果你想激勵自我或他人,用這種方式形容說服他人,對于促使他人嘗試該行為,更加有效。
具體的”是什么“思維方式,常常會想這樣的問題,怎么做會有幫助?會聚焦在做事的細節上,每一步該怎么做的機械性思維。這種思考方式的人,一般執行力相對比較強,但是缺乏斗志。假如事情過于復雜困難,很容易放棄。
好的信息是,這兩種思維方式是可以轉換的。遇到不同問題,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據目標,在兩種模式間轉換。
當然,這需要在認知上有要求,是積累的結果。
思維方式,是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
在李笑來的訂閱欄目《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對這個問題有這樣的描述。
價值觀是什么東西?所謂價值觀,最通俗、最有效的定義無非是: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知道什么是好的,也會知道什么是差的;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也會知道什么是更差的;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也會知道什么是最差的。
人生就是在不停的做選擇題。選擇哪一個答案的根源在于,對事物認知和思維方式決定的。
所以,選擇這件事,常常是發生在行動之前。所謂的成功,往往有這樣的理解:用正確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
稻盛和夫的《活法》中,說到:”人的是非判斷能力很重要“。毫不夸張的說,思維方式足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
人生*工作的結果= 思維方式 x ?熱情 ?x ?能力
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因為只有它有可能是為負數。也就是說,思維方式的偏差,足矣引起相反的效果。
如果你做錯了選擇題,越努力,離正確的方向越遠。
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打磨自我變得更加精進,就算是天生有某些差異,但是,這差異終究是可以通過訓練而變得微不足道。是的,你可以變得更聰明。
所以,要刻意練就一身做選擇題的能力,就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