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 遇師遇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對袁隆平院士一生最好的寫照,國士無雙,令人敬仰。
袁先生不愿人稱他袁老,我在此文中稱袁先生,本來嘛,先生是“90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我費勁洪荒之力找到的,與我而言,最能體現我對袁先生的仰慕,非網絡新詞所能比擬。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讓袁先生一生始終如一致力于高產水稻的研究,想了很久,我認為應該是袁先生作為中華兒女的骨氣,讓祖國繁榮昌盛的志氣,讓國人吃飽飯的底氣,先生的愛國情懷融入在一生的行動上,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卻有撼動山河的輝煌成就,感動的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還有全世界各民族。
袁先生對全人類的貢獻,在每一個人的心上眼里,再高的榮譽勛章都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袁先生是我們前行之路永恒的路標,指引我們,面對個人利益不會迷失自己!
袁先生的功績網絡上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影像,在此不做轉發。
袁先生離世后,我作為已過天命之年的普通平民,最好的懷念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米,做更好的自己。并且教育孩子珍惜每一粒米,傳承下去!
每天燜過飯的鍋,用水泡后,將底部的米粒倒入碗中吃了。從網上查閱得知,一兩大米飯大約200粒左右,一天20粒,10天就是一兩米飯,光是每個家庭一天節約20粒米,全國一天粘在鍋側壁的大米該是多少?網絡查詢,截止2020年,全國家庭達五億戶。
袁先生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除了高產水稻,還有先生的人格力量,面對挫折面對別人的不理解面對個人利益,該怎樣做好自己,值得我們永遠思考學習感悟!
看到袁先生走路時腰部的不適,令人心痛,那是長期在稻田的歲月留下的,這種苦,一般人吃不了,水稻不是溫室的花朵,必須種在廣大的土地上,才能生根發芽長大。
水稻是民眾賴以生存的根基,“民以食為天”,因此,世上任何一項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袁先生的汗水和辛勞!
袁先生解決的是普通大眾的吃飯問題,吃飽是他們生存的前提。
一顆顆水稻,一粒粒稻米,都凝結著袁先生一生付出的辛勞,他用他對水稻的熾熱的愛,護佑水稻茁壯成長,高產更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