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割典型代表——不哭死神步驚云
這是個很冷酷很有型的男人,他的名字叫步驚云,江湖人稱不哭死神。如果對步驚云的成長經歷有了解,你會發現步驚云不是裝酷,而是從小就開始壓抑情緒表達,最后導致喪失了情緒表達的能力,他不是不想表達,而是不會表達。
縱觀風云1-3部,步驚云除了大悲會有情緒表露外,其他情況下就是一副死人臉。他就是典型的情緒表達功能被閹割的可憐孩子。
全國通緝令
通輯閹割孩子的父母和長輩
■步驚云的不幸源自于家庭的不幸,但很多孩子的不幸卻是源自于父母和長輩的無知!!!
■你們的一次次自私,一次次自以為是,一次次堅守偽原則,一次次無知無畏,把孩子的情緒表達功能閹割了!!!
你們的無知惡行
孩子在嬰兒期(0-3歲)是情緒發展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情緒表達就是哭、笑和恐懼。
由于嬰兒期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發展,哭鬧就成為了孩子最常見的情緒表達。但是,無知無畏的父母和長輩們卻要對孩子自然、正常、合理的情緒表達加以抑制甚至消滅。
試著對照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行為:
孩子哭鬧,不問原因,第一時間要求孩子停止哭泣,尤其是你們手上有事情忙的時候。
孩子哭鬧,為了盡快安撫孩子,使用各種欺騙、拖延、壓制手段。
孩子哭鬧,你們感到煩厭、憤怒、焦慮,繼而向孩子施以語言暴力或者行為暴力。
孩子感到恐懼,例如怕黑、怕分離,第一時間要求孩子不要怕,不能怕,尤其是男孩子。
孩子受批評后,還能展示微笑,你們認為這是認錯態度有問題,不準孩子笑。
Cash爸告訴各位,如果你們有上述或者類似的行為,都是不對的!你們在閹割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
閹割動作1:壓抑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語言和行為能力在嬰兒期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他們表達情緒的手段普遍是哭鬧和夸張的動作(例如用力踩地板,拍桌子)。
部分家長會壓制上述的行為,例如:
不許哭,馬上給我閉嘴。
住手,你再發脾氣我就打你屁股。
哭是懦弱的表現,男子漢不能哭。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你們自以為是,認為這些情緒都是不好的,要強迫孩子擺脫,進入你們認為好的情緒狀態。
雖然在心理學里情緒可以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兩類,但是這只是學術上的表達,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
情緒只是孩子心理需求的反映,如果孩子從小情緒表達就受到壓抑或者抹殺,情緒表達就會減少甚至消失。隨著孩子的成長,心理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會在孩子的冰山下埋下定時炸彈,繼而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
閹割動作2:逼孩子接受你的價值觀
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在不斷地接觸世界,認識世界,價值觀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這是個自我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老師和身邊的人都會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影響,或良性或惡性。
無論如何,價值觀在構建完善的過程中,這個價值觀都是孩子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但是很多父母很喜歡自以為是地否定孩子的價值觀,以自己的價值觀強迫孩子服從。
舉個現實的例子,D姐早幾天到小區里玩康體設施,玩得正興起的時候,突然有幾個小朋友走過來,叫D姐走開讓他們玩。在我們成年人眼里,這明顯是很不禮貌和霸道的行為,但對孩兒而言卻不是什么大事情,愛玩和爭取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是天性。
孩子之間的事情應該由孩子去處理,于是我靜靜地站著觀察D姐的表現。但對面的家長的做法卻截然不同——他們快步上前拉住自己的孩子,然后就開始說教,最后還讓孩子跟D姐道歉。
D姐很茫然地回到我的身邊,我看到那幾個孩子心里特難受,因為在那幾個孩子眼里我讀到幾個詞——不解、不忿、委屈甚至屈辱,但他們不敢哭鬧(表達)。
價值觀影響情緒表達,部分家長打壓孩子的價值觀,導致孩子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認識世界,不能表達真實的情緒,只能按照別人的價值觀去簡單執行,但孩子并不認同,這僅僅是行為層面迫不得已的屈服。
閹割行為3:不會換位思考的堅持原則
做人要有原則,有立場,這屬于成年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還來不及建立原則立場,他們的世界里充滿了天性和本能。
不讓看手機、不讓吃零食、必須睡午覺……在家長的世界里,為孩子設置了很多的原則,不允許孩子觸碰這些紅線,那是為了保護孩子,我很理解。
但是,家長有沒有考慮過,你們的原則有部分會侵犯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正常的需求?
例如睡午覺,Cash爸承認午睡的重要性,但政治老師教過我,量變引起質變,少睡那么幾次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必然性的影響,沒必要過分堅持這樣的原則。
假設孩子有個新玩具或者其他刺激源,孩子就會產生去玩和體驗的需求,這在孩子的世界里很正常,就如同吃飯喝水一樣。但是總有些家長卻不會換位思考,家長的權威受到挑釁就必須堅持原則,硬是不讓孩子得到滿足。
于是孩子迫不得已用哭、鬧、發脾氣等方法表達自己的委屈,無知的家長會認為明明是你不對,還要無理取鬧,閹割就這樣開始了。
明明是你讓孩子受委屈了,還不讓孩子哭鬧,他們只是不會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而已!你卻要閹割孩子!
好霸道!
哭鬧是孩子爭取自己認為合理權利的有效手段,在沒有學會更有效的方法前,這也是唯一的手段。如果家長把唯一手段壓制和消滅了,孩子將來會是怎樣的人?很可能是逆來順受,缺乏上進心,缺乏勇氣的庸人!
閹割行為4:把孩子的情緒變成導火索
心理咨詢里有一個很厲害的技巧叫共情,讓心理咨詢師可以深入地感受、覺察來訪者的情緒,這是專人人士的活。不過,家長同樣可以做到敏銳地感受孩子的情緒,但這不是共情,是情緒的感染。
情緒感染對孩子而言有好有壞,如果家長跟Cash爸一樣,學了點皮毛的心理學,心胸比較豁達,情緒感染過來,我們會給孩子溫暖的懷抱和真誠的撫慰,孩子可能會自己解決情緒問題,繼而情緒平復——不哭鬧。
但是有的家長卻不會這樣做,他們連自己的情緒都照顧不好,孩子的情緒出現,立馬就會成為導火索,把他們點爆,這叫心理應激。婚姻家庭劇里經常會看到焦慮的媽媽向哭鬧的孩子發脾氣的劇情,就是這回事。
為了消滅這個刺激,無知的家長會立即讓孩子Shut up!又是一次無知無情的閹割。
其實只要家長有耐心,孩子是有機會自己去解決情緒的問題,從而獲得鍛煉的機會,但是一句Shut up就徹底將孩子的機會斷送了,孩子很難學會處理情緒問題。
閹割行為5:不看根源的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聽上去很高大上,但Cash爸認為這是成年人的工具,不應該用在孩子身上, 孩子就應該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高興的時候笑,傷心的時候哭,喜怒不形于色的孩子太可怕。
爸爸,今天我在班里拿了小紅花,我是班里最厲害的!(驕傲)
爸爸,今天我和小明打架了,我恨死他了!(憎恨)
爸爸,同學不和我玩堆積木,我很不開心!(苦惱)
面對孩子展現出來的各種情緒,無知的家長會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用情緒管理的方式去調整甚至控制。
驕傲,不行!打壓孩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讓孩子知道還有更厲害的人存在。
憎恨,不行!盲目地教育孩子不加識別地原諒他人,以德報怨(Cash爸超級不認同)。
苦惱,不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往好的地方去想。
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是孩子的天性,各有其根源,孩子不會去掩飾,但家長不加思考和追溯就對情緒進行管理,就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同樣是對情緒的一種壓制。
結語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情緒是孩子表達真實心理訴求的渠道,也是我們了解孩子真實心理訴求的渠道。請不要盲目、無知、粗暴地去干預、壓制甚至消滅情緒的表達。
給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給孩子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