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的文學都要更謹嚴、更純粹、更精致?!惫旁娫~作品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古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
古詩詞語雖短,但意境卻大,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美育的好題材。雖說古詩詞語言精練優美,表現了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可畢竟與現在小學生的距離較遠,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如何在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下面就如何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橫向聯讀
?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是勤奮努力的季節,在這個春天里,讓我們一起播種下夢想的種子,并為之而努力吧!我們以“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為主題,用橫向聯讀的方法學習一組詩:
《明日歌》中寫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今日事,今日畢”學習也是這樣?!堕L歌行》中有這樣的經典:“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笔茄剑松彩侨绱?。沒有春天的辛勤播種,哪來秋天的收獲。顏真卿在《勸學》中教導我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學完這首詩后,你還敢碌碌無為虛度光陰,等到將來慢慢而后悔嗎?朱熹在《勸學詩》中這樣告訴你:“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年少時期,無論是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最適合學習知識的階段,等年齡大了,精力不足,記憶力也沒小時候好,再加上雜事紛擾,想在學習上再取得成就,就需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毅力了。《金縷衣》中感嘆過:“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p>
學完這些詩句,我們忍不住感慨:“莫負好時光呀!”
二、解說詩題
古詩詞學習,不可忽視標題,從標題中可以讀出多樣的信息。就內容上說,時間、地點、人事及景物等,常常會在題目中體現出來。比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睍r令是春天,寫眺望中的所見所感,盡是觸目傷懷。再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睆牡攸c看,是大林寺的桃花,因花開較遲,還可在這里尋到春天。從山寺桃花,寫出遲到的春天。
大凡出現于標題中的字詞,有的表明相關事物,有的則是相關事由。因而抓住標題,對內容有一種提示作用。比如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睂懙氖悄捍簳r節,詩人回歸草堂,要表達的是歸來的喜悅。
從標題中,又可見體裁、類別及寫法特點。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边@是樂府詩,自成一體。文人用樂府舊題寫的,也屬于樂府詩。比如李白的《蜀道難》,用的就是樂府舊題,為樂府詩。再如吳濤的《絕句》:“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歌,又作東風十日寒。”標題就標明體裁,是絕句。類別及寫法,就更為多樣了。比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 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边@“賦得”相當于而今的命題作文,但即便如此,詩中名句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思力不受束縛,大可見詩人的才氣。蘇軾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從標題看是贈人的,但詩中所寫的是秋景,即要對方記住秋天的美好。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笨戳藰祟},才知道詩中所說,是用來比方讀書的,應將標題與內容對照著讀解。
三、了解背景
如果不了解作品背景,是很難讀懂大部分古詩詞的。這是因為古詩詞的作者距離我們時代久遠,作者當時處于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和心態下寫作,如果我們不搞清幾乎就無從談起。再加上作者處于當時黑暗的社會,有許多欲說還休,或不便或不能說明的東西,以及因文學創作技巧,藝術修養上的需要。所以 ,了解時代背景能幫助理解很大一部分詩詞。
如《花木蘭》,可抓住胡人頻頻入侵,造成民族、家庭的戰亂與災難,于是老父也得從軍,這是造成木蘭從軍的背景,這樣學生很快就能從中理解和體會。再如《早發白帝城》的創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然而根據“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因此,這首詩應當是他返還時所作。
還有陸游的《示兒》,陸游的一生,呼吸著時代的氣息,吶喊著北伐抗金的戰斗呼聲,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熱忱?!妒緝骸吩姙殛懹蔚慕^筆,作于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后的抗戰號召。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首《示兒》,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這些涉及時事方面的詩詞,都可以用此方法 來幫助學生解讀.
四、知識滲透
想要更好地認識、體會古詩詞所表現的情感內容,就必須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意象等知識,一起來看看古詩詞中這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吧。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如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借代? 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惜與之有密切關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紅”代指“花”,“綠”代指“叫”。
3.夸張? ? 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夸大或縮小,給人以強烈的、異乎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p>
4 .比擬? 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物當人來寫。前者稱之為擬物.后者稱之為擬人,如“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 兵”(姜夔《揚州慢》),使用了擬人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何況于人!
5 .雙關? 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借助語音和語義的聯系,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如劉禹錫《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晴”諧音“情”,一語雙關。
6.用典 典故是文化積累深厚的表現,宋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句無出處。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對鑒賞詩歌十分必要。 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處借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史記?李將軍傳》中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批評了當時主將的無能。
五、生活運用
學生學古詩詞的意義:除了提高語文成績,還在于培養學生感受古典美學,進而運用到生活中去。
詩詞是經典的語言,是極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符號,應該讓詩詞沁潤我們的心靈,融入我們的血液中。學會詩詞的孩子,看到落日會贊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看見柳枝會脫口而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碑斘覀兛吹角镲L掃落葉的時候,會深情地低吟:“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遍_心得意時會高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薄?/p>
這些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轉的詩句,會讓孩子們更加善于發現美、感悟美。這種感覺是偶然相遇的怦然心動;這種感覺是再次相逢的難分難舍;這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總而言之,作為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切實做到語言學用滲透在平時,用心靈去捕捉詩詞的美好意象和境界。抓好古詩詞教學這個重要內容,指導孩子們學好古詩詞,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剖析內涵,品味精韻,探索真諦,吸收營養。提高他們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傳承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