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6年11月02日在簡書發表第一篇文章后,至今已經過去一個月了,這是第二篇公開發表文章。
為何時隔一個月?這個月里發生了什么?
自從2016年10月份加入新生大學,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收聽了《元學習課》、《寫作課》、《演講的力量》等課程,這些課程讓我在思考、學習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寫作上解決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上一篇文章其實是兩個月前(10月19日)在新生大學里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之后連續更新了一個月,“簡書”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知曉的,大家說這個工具很不錯,所以我也來試試。發表之后一直沒管,直到今天打開一看,還是有許多人閱讀的,而且還有點贊的,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和鼓勵。
寫作和演講是在個人成長中兩給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這個技能能極大地提高與他人與社會溝通的能力,從而清晰地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而我在過去學習中完全忽視了,多么可惜呀。
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知識,一種是學技能。
學知識可以速成,但容易忘記。大家都有過“臨時抱佛腳”的經歷,考試前的幾天突擊記憶,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就OK,但是回想一下,記住的有多少呢?可能1%都不到吧。
學技能剛好相反,很難速成,但是不容易忘記。比如騎單車,學的時候沒那么簡單,而且不可能立馬就學會,需要反復地嘗試,刻意地練習,持續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掌握。而一旦掌握之后,哪怕十幾年不用,還是不會忘記,因為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或者說大腦內已形成溝回。再使用這項技能時,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回到之前已達到的水平上。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開車、游泳、烹飪等,當然,寫作和演講也應該歸為技能。
我有近一個月沒有寫作了,但是與之沒開始寫作的時候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記得那時,1000字是會讓我恐懼的,以至于不敢開始。寫到接近1000字時,連湊數的能力都沒有,以至于要寫上兩個多小時。寫完之后大腦一片空白,不敢發表,害怕被否定。
現在不會了,雖然文筆和寫作技巧沒有太大進步,至少當時的畏懼感已蕩然無存,甚至有喜歡上寫作的感覺,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感覺。
要想持續地寫,首先要有東西可以寫,這就需要搞笑地輸入。目前我的輸入素材非常多,而且覺得質量很高,分享給大家:
1、《羅輯思維》每天的語音、每周的視頻、《得到》內的各大訂閱專欄(特別推薦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
2、《新生大學》內的各大社群
3、微信內的《一塊聽聽》和一些訂閱號(“占豪”、“Scalers Talk成長持續論”、“學習學習再學習”、“葉檀財經”......)
輸入的內容很多,時間有限,怎么辦?
我的方法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重點關注你認為能解決你當下問題的內容和對你未來成長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其余的果斷放棄。選擇很重要,果斷放棄也很重要,其實果斷放棄不也是一種選擇嗎?選擇了之后就花時間和經歷把他搞透,只字不差地閱讀,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帶入所述的內容中進行思考,通過寫作或錄音(復述)的方式輸出。簡單總結就是:輸入-處理-輸出
輸出真的太重要,以前總覺得自己想法太多,還曾刻意地抑制自己不要“胡思亂想”,其實不是想法太多,而是沒有輸出。輸出能幫我們理清思路,幫我們驗證到底學到了多少,一旦養成輸出的習慣,我們會發現其實是“想法太少”,進而倒逼輸入,這不就是一個自我成長的正循環嗎?
李笑來在微信上開發了一個“一塊聽聽”的工具,在昨天他分享的“這些年我的創作經驗”里說道:寫作明顯是一種想辦法比別人更長壽的途徑啊。欲知詳情,可進一步關注。
最后,還是引用李笑來的話來勉勵自己和大家:偷懶的最佳策略就是不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