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988字,閱讀時間約5。5min】
我一直看書很快,一兩個小時翻完一本小說,馬上可以和別人復述故事框架。這樣做有一種“虛假的繁榮感”,我也因此沾沾自喜。
但是卻沒細想過:菇涼,你看了那么多書,真正記住的能有多少呢?
7月份李笑來的寫作課給了我一個當頭棒喝:
所謂的閱讀速度無意義,如果比閱讀速度快的話,那么打印機不應該是閱讀速度最快的嗎?真正有意義的是理解速度,如果理解速度跟不上,閱讀速度再快有個屁用。
再深究下去更發現了一個倍受打擊的事實:因為長期以來習慣“跳讀”“掃讀”,我現在已經退化到不能一字不差地閱讀了!
剛開始還有點不服氣,一天自己偷偷做了個試驗,找了一篇文章,按照自己的速度看一遍,然后在紙上寫記住的要點。下筆的時候才發現腦子里空空如也,自己剛才讀了啥,腦子里只剩下碎片,根本無法組成邏輯完整表述清楚的句子。只好又重新回去讀了一遍,然后使了洪荒之力在紙上三個要點。重讀原文,人家明明是有五個要點的,我不僅遺漏了要點,而且很多豐富的支撐細節都沒有看到。
細思極恐,這么多年,因為這樣的閱讀習慣錯過了多少重要信息耽誤了多少時間啊!
不過,我已經是加入了新生大學的人,是準備隨時更新自己的系統,雖然得了這個病,也是斷然不能放棄治療的。想辦法吧,集中注意力,強迫自己看書的時候慢下來,一頁看完停下來想一想然后再接著讀下一頁,這樣是挺花時間的,也挺有效果的。
除此之外,對于真正好的內容,我開始了朗讀。是的,雖然閱讀的時候你不能做到一字不差,但是朗讀的時候你必須得做到一字不差,不然一個句子沒法連貫讀下去啊。
像李笑來《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這種需要反復揣摩的內容,我就自己先看一兩遍,然后朗讀一遍,邊讀邊錄下來。后來索性在喜馬拉上開了個私密專輯,自己錄的東西都傳到那個專輯里去,走路的時候聽自己的朗讀。
我們關注的信息太多,我們眼睛掃得太快,我們的理解速度就跟不上了。
朗讀,是一個等待你的理解速度慢慢跟上來的過程。
一篇文章,第一遍看的時候,有點看不懂是正常的,特別是在大腦偷懶有意忽略了很多信息的情況下,由于“信息不全”導致“理解不了”。但朗讀的時候會一字不差地讀完,這就方便你接收文章里所有的信息。通常作者在呈現一個觀點的時候,會把所有支撐觀點的素材按照一定邏輯結構羅列清楚。所有信息都能有效接收的話,基本上就能理解差不多。人的大腦和其他部件一樣,用進廢退。剛開始理解速度慢,沒有關系,經過刻意練習,慢慢就會跟上。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是之前斷斷續續翻過一遍的書,再朗讀一遍之后,感覺文章脈絡條理了解得更加清楚。讀的過程中,我開始不由自主循著作者的思路和他一起思考,甚至開始有意無意拆書了。讀的時候會停下來思考:“嗯,他這個例子不錯,我可以用在我的XX主題上。”“嗯,這個論點其實也可以用另外一個素材來支撐的。”“嚓,這種例子他是怎么找出來的?他的素材收集方法需要去學一學。”
拆書,揣摩作者寫作的脈絡,研究他論證的招式,拆解他使用的素材,分門別類整理好,以備后用。
“看到別人武器庫里面一件特別趁手的武器,在不損害原件的情況下自己復制一個,存入自己的武器庫”,這是新生大學需要踐行的讀書之道。
李笑來的書,關鍵是踐行,不真正地用在自己實踐中是沒什么用的。反復閱讀朗讀思考,在腦子里形成新的溝回,再遇到相似的場景實踐書里的內容也就變得容易。
初步嘗到朗讀的甜頭之后,我才一拍腦袋恍然大悟:嚓,我怎么這么笨呢,我早就應該這么做啊!
高考的時候我的英語考了135分,以我所在內地閉塞落后小縣城的水平,也沒有真正有資質的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怎么獲得了那么高的分數呢?完全是靠朗讀所賜啊。
我念的那個高中,學習英語條件相當可憐,老師的口語都結結巴巴,練習題偶會都會講錯,同學們的英語當然都差得要命。怎么辦呢?老師們想了一辦法,把《新概念英語2》拆開復印,三天發一篇文章給大家,讓大家早讀的時候朗讀背誦。
這個方法看起來枯燥乏味還有點傻氣,但是一年讀下來,我的英文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又因為腦子里存了很多文章,英文寫作也隨手拈來,所以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錯的分數(遺憾的是,入大學后我因為英語口語被同學笑話,直接放棄了英語學習,這又是一個令人心酸的表現型人格慘劇)。
再細想,其實在我更小的時候,朗讀就發揮過“拯救學渣”的作用。
我是在中部閉塞農村念的小學,那里幾乎沒有家長重視小孩的教育,學校里也沒幾個真正有資質的老師。小孩子上學都是混,混到小學畢業然后輟學打工去,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的軌跡。
小學三年級之前,我也是這樣混的,到四年級有作文課的時候,遇到了一位真懂教育的張老師,他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
作文課第一節課,張老師讓大家隨便寫點什么給他,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日記,多長都可以。大家之前從未寫過作文,誰也不知道該怎么寫,嘻嘻哈哈地東看西看,然后吭哧吭哧地在紙上寫幾行字。老師一個個收上去慢慢看,臉色越來越凝重。
半晌,他才說話:“大家寫的東西都比較簡單,我隨便讀一個同學的作文哈:‘昨天我和小明騎車去沙河釣魚,到了地方才發現那個河早都干了。我們就在橋下拉了一泡屎,然后回來了。’”
大家哄堂大笑,那位寫這篇作文的同學也和大家一樣,笑得前仰后合。
張老師也笑了,說:“這篇作文貴在很寫實哈,他倆跑那拉了泡屎,是因為他們中午吃飯了甚至吃多了。寫作文就像拉屎,肚子里沒有自然拉不出。大家寫不出來是因為看的書太少了,也不能怪你們。”
大家的笑聲慢慢停下來。
他頓了一下,說:“這樣吧,從今天開始,早讀、語文課的前兩節,大家都來朗讀課文。每一篇課文,都要反復朗讀到能背誦的程度,我會挨個檢查的。”
“啊!不會吧!每一篇都要背誦啊?”
“這個老師也忒嚴格了。”
放學的路上,大家還在怨聲載道。
抱怨歸抱怨,第二天早上,我們迷迷瞪瞪跑到學校,打開第一篇課文開始朗讀。
張老師有時候會過來檢查,有時候不。有些同學會在他來檢查的時候讀一下裝裝樣子,等他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覺。我膽子小,臉皮兒又薄,老怕被他逮住了罵人,就硬著頭皮天天朗讀。課文內容也不理解,就那么死記硬背。
慢慢地,改變發生了,我寫作文開始有話要說有詞可用了,在其他小朋友都在寫“今天萬里無云”的時候我已經開始甩“夕陽西下,晚霞映照在河面上”這種句子了;一個作文題目“我最尊敬的人”,其他小朋友都在假模假樣地寫“老師”的時候,我已經寫學校里勤勞的清潔工大爺了。
于是之后的每堂作文課,我的作文都被老師當做范文讀給大家聽。此前從未有過在學習上有過正面激勵的我,虛榮心開始爆棚,朗讀這事兒就更起勁兒了。語文成績好了,其他功課也慢慢跟上來了,我就這樣邁入了“好學生”行列。
只要付出比別人多一點點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贊譽,做好學生這件事性價比挺高的嘛。之后就一直很開心地在學習上付出努力,樂于做一個好學生,真的沒有苦不堪言,反而是樂在其中的。
后來,我就成了我們村第一個考入重點大學的。
好吧,雖然到現在我也沒做出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這段經歷對我來說,彌足珍貴。
朗讀,曾經在我的生命中發揮了那么大的作用 ,而我卻差點丟掉了它。
時至今日,為了拯救自己退化的閱讀能力,重啟朗讀,還真的一發不可收拾。看到好書,都想抽點時間朗讀,把有用的內容重復很多遍,直到在腦子里形成一個新的溝回。甚至會在寫枯燥論文的間隙,也會朗讀幾頁好書來換換腦子休息一下。
那感覺,像當年朗讀《新概念英語2》、朗讀小學語文課本一樣,超爽。
不信?你也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