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怯泯天良,羞踏救贖之路

曾戀紙鳶追逐,幾許癡心空負。卑怯泯天良,羞踏救贖之路。寬恕,寬恕,猶嘆昨日不悟。――題記
圖片發自簡書App

翻開《追風箏的人》,內心總是有些不舒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只不過放飛的時間和空間不同,每個時期所代表的意義不同。書中的風箏寓意較多,當然,它也成了救贖的代名詞。

救贖并不必然等同于心的安寧,靈魂的快樂,生活的幸福。贖罪的過程各有不同,救贖的結果亦是難以達到完美的希求。


書中阿米爾的爸爸說:“被真相傷害總會比被謊言安慰好。”也許,我們看到這里會有些猶疑,有些人會感覺很難直面殘忍的傷害,比如患重癥的病人,家屬多是采用后者的方法,認為謊言的隱瞞是對他人的一種安慰。

但是,作者在文中安排父親這樣說是有目的的。這個在別人眼里有著高大形象的成功商人,后半生也是在背負著自責,走在自我救贖的路上。他對年輕的草率行為勇于擔當,他看不慣兒子的懦弱,沒有責任,沒有主見。其實,他也是擔心阿米爾的未來,害怕阿米爾因為自身的弱點犯不可饒恕的錯。


圖片發自簡書App

阿辛汗對阿米爾的猜測錯了。作者這樣寫,已經為下文埋下了伏筆。那種惡劣本性,阿米爾真的具有,而且這塊短板,直接傷害了最愛他的哈桑。少年的阿米爾膽小怯懦,自私冷酷,妒忌猜疑。他辜負了哈桑的虔誠,辜負了那顆對他愚忠的癡心,狠心的誣陷哈桑,失去了那個為他追風箏的人,風箏飛走了,最純真的友情也斷了線。

圖片發自簡書App

記得書中描寫哈桑做的夢:陽光燦爛,湖水清澈,但沒有人去游泳,大家都不敢游,你(阿米爾)跳進去,游了起來,我們一起游……哈桑總是最能明白阿米爾的,他叫的第一名字也是阿米爾,他不需要阿米爾的言語,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會有感應。他總在保護阿米爾,追隨他。可是阿米爾卻沒有珍惜他。阿米爾讓哈桑追風箏也是為了證明給父親看,希望得到父親的愛。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個人都有過去,或多或少的曾有一些悔恨的過往,終將會為自己曾經的犯過的錯誤贖罪,在何時,以何方式進行,是個未知。

阿米爾的本性還是善良的,在書中,作者借拉辛汗的聲音說出了“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背叛朋友之后,痛苦一直侵蝕著阿米爾的心,內疚使他無法安寧地度日。“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動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過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阿米爾終于踏上了用生命救贖靈魂的艱難之旅。


讀這本書,想起魯迅的散文詩《風箏》。他曾經對小弟弟犯下過錯,撕毀了小弟弟親手做的風箏。成年時想彌補,小弟弟卻已經忘了有這回事。沒有記憶的寬恕讓魯迅更是自責,“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魯迅沒有被寬恕的輕松感。當然,這與時代背景有關,魯迅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主題。

那么這本書中,阿米爾感覺到哈桑的原諒了嗎?他的心真正感覺得到救贖了嗎?哈桑因為回到莊園,為阿米爾看守莊園被殺。那時那地那那種背景下,作者是否還要傳遞一些什么信息。

書中情節令人深思,自私與愚忠,嫉妒與贊美,背叛與虔誠,謊言與真相,愧疚與救贖……有些壓抑和沉重,作者深刻的剖析人物,讓我們多側面去了解人性的罪與罰,在“我”的心路歷程中詮釋了救贖與重生的一個個畫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再次掩卷,耳邊還是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心中有漣漪微漾,好在結局雖不是完美,還是可以接受的。索拉博已經被阿米爾帶到了明媚的陽光下,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阿米爾一樣對索拉博說了。

有些東西可以延續,相信人性向善,來日安好,風箏又飛上了藍天,追風箏的人還在路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