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圈,這一次,換你自由選擇。
▼
跳出舒適圈,換你自由選擇(原創)
作者/徐逸岑(雪梨)
我們常常會問自己:“問什么是我被選擇?為什么這件事的主動權不在我手上?”
工作是如此,戀愛也是如此。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在特定規則、環境里,選擇權總是在掌握信息、資源更多的一方手上。
那么請再問自己一句:“是不是我最近過得太舒適了?”
1
“換我自由選擇?!?/b>
這句話是從一個學妹的身上學到的。
上大學后,很習慣看身邊的人把“效用最大化”原則奉為人生法則,都想花很少的時間,達到很大的功效。都想投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回報。
考試前一周開始臨時抱佛腳,在朋友圈曬幾張通宵熬夜學習一夜未眠的照片,美其名曰:“你見過凌晨四點的上海嗎?”
通常他們覺得做什么事情都只需要靠幾天、最多幾個禮拜去努力,就能順利過關。
當然,我說的只是大部分人,并不代表所有人。你以為你很努力,不過是你的自我感動罷了。我也是這自我感動大軍中的一員。
一次熬夜、一個周末、一周真的就夠了嗎?
其實這種程度的努力真的微不足道到極點。
所以,為什么會有人說,以你現在的努力程度之低,還遠遠不夠到拼天賦的程度。
2
工作是如此。
為什么有人抱怨找不到工作,有人一到秋招就宛如offer收割機?
為什么有人簡歷big name大公司光環無數,面試泰然自若,有人在簡歷投遞截止前一天還在google:怎么改簡歷才能匹配自己的dream公司?
但平時呢?
有人地鐵上看書,有人在家葛優癱。
所以,你不是本來就該不如別人好,只不過是生活的太舒適了。
這種舒適就像一種毒藥,當你習慣了習以為常了,并且嘗到了它的甜頭,認為我不過是付出了一點點努力,就獲得了這等回報,便會沾沾自喜。
可是,這種概率,也許會讓你蒙混過關幾次,但難道能庇佑你一生嗎?
隨著年紀的增長,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以前什么都想要去嘗試,想在覺得試到了對的就該把自己嘗試的圈子縮小再縮小。
人際交往也是如此,以前總喜歡social,認識很多新的人,以為成功有model,想著以后也要像誰誰誰這樣牛逼閃閃、走路帶風就好了。
其實成功有千萬種表現形式,優秀的人優秀的各不相同。
而成長,就是把自己的圈子不斷擴大,再慢慢縮小的過程啊。
我現在常常對身邊的人說:不想自己的圈子太大。朋友,有幾個能徹夜聊天交心的,有幾個能把酒言歡同甘共苦的,有幾個一起學習積極努力的,有幾個能什么都不做光在一起就能笑一天的,就夠了。
其實結交再多大神,都不及你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踏踏實實的提升自己的level,才是你得到dream公司的青睞,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最快途徑。
當你踏踏實實努力,努力值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的好運也就來了。我還沒有畢業,還沒有進入秋招季,但是我已經遇到了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我的獵頭。
當然,我不一定會去輕易接受一份擺在我面前的看上去很誘人的工作。
也許我還是會參加秋招。不是有句話說嗎,沒有參加過秋招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就像讀研的時候有人更我說,沒有參加過研究生考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是保研的,這本身并不值得一提。我想說的是,我覺得正因為我沒有經過研究生入學考試這一系統的學習階段、歷練,我的理論知識體系其實是不完整的。
所以,你看,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之前省下的力氣、偷的懶,總有一天是要還的。
3
我從小就深信“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句話。太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也會太快失去的。
王石早就說過,你沒有變強,是因為你太舒適了。
也許你有不錯的家境,不錯的能力,不錯的學歷,不錯的外貌。但是,不要讓你的努力程度不及這一切。
工作是如此,戀愛也是如此。
我有一個朋友,追她的人的數字長期動態平衡保持在20人左右。
你一定會問,是不是她家里特別有錢???或者長得特別漂亮???
的確她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但這些都是充分不必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她的情商特別高,能夠讓所有和她相處的人都覺得特別舒服。能夠真正做到想別人之所想。
不是有句話說嗎?
——情商就是讓人覺得舒服。
——情商就是好好說話。
如果你還不知道該怎么做的話,我想再教你一個短期提升情商的訣竅:如果你正在團隊合作一件事,有什么是你下意識不想做,想要推給別人的工作的話,不要猶豫,去做了。
給予了別人方便,就是給予了自己方便。
為什么你總是被選擇啊?
因為你還不夠好啊。
當初看一干股評人評論“李晨、張馨予、范冰冰”事件,都是一片為李晨叫好啊。說李晨是真正做到了“拋低吸高”,你們看,在十個漲停板面前,誰還會抱著ST股不放啊。
當然,這只是為了更好地闡述理論,在戀愛里,我一向主張不要功利。愛情可能是世上唯一的例外,你越是純粹,越是能迎來更美好的happy ending。
因為范冰冰足夠強大足夠好,所以掌握了主動權,獲得了選擇的權利。
所以,如果你在戀愛里也想長期擁有選擇的權利,毫無疑問,讓你自己變得更好吧。
4
而這一切,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第一步,就是跳出舒適圈。
最后,千萬不要懷疑自己跳出舒適圈的實力。
我和Ann剛到法國的時候,兩個人去宜家買了大概要4個人才能拿回家的東西。在沒有網絡,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兩個人最終經歷幾番絕望找到回家的路成功搬運到家。
不過在那之后,我每次購物再也不會買超過自己承受范圍之外的重量了。
永遠給自己留有余地。
如果有什么能把你逼到絕境的,一定是你自己。
跳出舒適圈。
這一次,換你自由選擇。
我一定會祝福你。
——by 雪梨
作者:徐逸岑(雪梨),上海財經大學碩士在讀,頂級投行/券商實習生,留法半年。微信公眾號:雪梨FM(xuelidiantai),個人微博:雪梨電臺徐逸岑。業余寫手/主播/模特,溫柔果斷,細膩有趣,歡迎關注。轉載請注明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