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要有自知之明,但往往我們并不了解自己,我們以為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并不一樣!
有時候,就連我們想象中的自己,也和實際中的自己并不一樣。
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通過做的事情來認識我們自己。
1
我們一直高估自己,總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總覺得凡事能比別人做的好。
當別人做的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好時,會批判別人的不足,但是輪到我們做事時才發現,原來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般容易與順利,原來自己并不是所想象的那般聰明和無所不能。
在公司里,看到有些同事做事磕磕絆絆,就會嗤之以鼻,大肆批判,最后加上一句:要是我,肯定做的比他好!
然而真給你機會去證明呢?
小溪初入公司時參加入職培訓,當他聽到臺上的講師講的枯燥乏味,大部分人都趴在桌子上睡覺時,他不斷的吐槽:這個講師講得真爛,還不會調動氣氛。如果是我站在臺上,肯定比他講的激情澎湃,肯定能更加吸引到大家的注意力。
公司領導得聽小溪的豪言壯志,就讓他培訓后說說課程感言和對公司的初步看法。
小溪花了大心血構思發言稿,到了上臺那一刻,他看著臺下同事們探究和領導期待的眼神,他只感覺到一片頭昏腦漲,想象中那個激情澎湃的自己并沒有出現,有的只是一個手腳發抖的緊張木乃伊,他聲音發顫,語無倫次,在臺上不到30秒就僵硬跑下臺。
之前他嘲弄講師講的爛,可是他連站在臺上流利說完一句完整的話都做不到,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給了自己一拳重擊。才發現,原來嘲弄評判別人真的好容易,可是換成自己去做,才發現自己是最弱的那個。
我們所想象中的自己,都無比偉大,無所不能。總覺得別人是小丑是笑話,但如果讓我們真正的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我們也是別人眼中的笑話。
2
我們也總在低估自己。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內向不健談,是個無趣的人,無法像那些善于交際的的人那般左右逢源。總擔憂與人交往中是否會因自己的寡言導致冷場。
直到偶爾一次聚會,當談到自己的專業時卻可以滔滔不絕神采飛揚,成為話題的焦點人物。
這時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有話癆潛質的,原來自己也有能夠暢談言論的一天。
我們都是通過以往的行為判斷我們是什么人,以前不健談,就以為永遠不健談。直到通過偶然事件發生,才看到自己還藏著巨大潛力沒爆發!
3
我們有時預計不到自己怎樣的人。
我們何時是好人或壞人,我們自己也無法知道。
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富有同情心的人,也以我們是良善之人而自豪。
逛街路遇一個穿得臃腫凈是碎布條衣物的老年乞丐,而錢包里面只有大額的百元大鈔時,我們猶豫著要不要將百元大鈔放到乞丐碗里,思想在糾結:那個乞丐可能是騙子,之前有那么多曝光假乞丐的事情,說不定他也是其中之一;這里人那么多,我不給也會有別人給的;要是我有零錢肯定給,可惜沒有。
最后打消念頭繞道而走。這時候才發現,自己不是多好的人,有能力卻不幫忙,原來我們的善意表達取決于我們有沒有零錢,也為自己不是真的善良而感到羞愧!
然而在公益項目幫助關愛貧困兒童,事實孤兒的捐贈活動上,N張紅色大鈔捐的絲毫不手軟。這時才發現,我們的“善意”偶爾喜歡抓迷藏,但它一直都在,我們依舊是那個善良的人。
有時的不為善,并不能斷定了一個人就是鐵石心腸。我們每次做的事情都能對自己的善良程度有重新的定義。
4
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自己都很難定義,要么高估,自以為是,直到現實給了自己打擊才懂得看清實際差距;要么低估,矮人一截,直到小宇宙爆發才知道自己有潛力沒發揮;要么估計不清,不知自己是怎樣的人,一陣歡喜一陣憂。
我們想象中的自己,并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只能依靠我們做的事情來了解我們是怎樣的人。
單靠想象,或是基于以往行為就判定是怎樣的人并不靠譜,因為環境在變,事物在變,思想在變,我們在變。
人生那么長,將會有無數可能。還未知我們的潛力有多大?還有多少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我們的潛力能激發我們做多少事情?我們都沒辦法想象與預料,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又何須給無數可能的自己一個標簽,讓自己局限于這個框架里面呢?
不管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多么內向,顏值多么普通,多么不成功,那又怎樣?不必糾結于自己過去是怎樣的,那只是你想象中的而已。
你的一生當中總有一些做成的事情,而這些做成的事情,表明了你有成事的特質和本事。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特質和本事再拿出來,再多做成一些事,那么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通過做的事情認識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那么我們就去做更值得,更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