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我11月20日在成都DISC商學院做的演講分享。
1.先看能不能做到,再看能不能做好
DISC中D特質的人做事情目的性特別強。
我在簡書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
與其站在原地想,不如都去試試看,反正寫文章嘛, 又不會損失什么。
2015年9月17日開始嘗試在簡書正式寫“自己擅長,對別人又有用”的文章。
這個過程我放棄了很多。
比如:
- PPT
我在網易云課堂上完秋葉大叔的PPT基礎課程之后,曾經以為自己PPT很強了,就嘗試寫了一些PPT的文章,結果發現根本不是秋葉大叔69團的對手。
“干掉秋葉軍團”是我當時自己吹的牛,結果嘗試做了幾期訓練營,發現自己僅僅會的是“工作類型”PPT而已,離高端市場還差得遠呢。 - 愛情
我在簡書寫干貨一段時間,企圖轉型的。
因為你知道干貨真的很難讓女粉絲特別喜歡。
于是我嘗試寫情感類話題,結果寫著寫著發現都是寫得“失戀后該怎么辦”的文章——還是干貨!
最后有讀者實在受不了了,說六哥,求你了,你先學會談戀愛好不好? - 項目管理
我當時有一個叫《人人都是項目經理》的專題,我把在公司內部做的一些項目管理的培訓實錄寫成文章。
但是,我的道行不高,導致寫出來的文章,太干太硬,閱讀量差強人意。
想想也對,誰會在深夜入睡孤獨寂寞冷的時候看“項目管理”呢! - 手繪
手繪的文章,我更新過一段時間,但是后面放棄了。
雖然大家都希望我寫下去,但我放棄的原因也很簡單,我發現我更喜歡線下帶大家一起畫。
線上的方式很累和痛苦,一張圖為了拍步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放棄意味著可以更加聚焦。
D特質會讓我果斷放棄不適合,或者不擅長的方向。
但是如果你不嘗試,你永遠不知道你可以做什么,你不可以做什么。
2.學會自我營銷,讓全世界知道你的
能力是可以通過D特質去試錯確定下來的。
那光有能力也不行,你需要讓別人知道你知道。
我在簡書堅持了40周的時間,才被簡書CEO發現,我每周都在更新讀書書評,然后他告訴我,你為什么要埋頭寫啊,你可以向首頁投稿啊。
第一次閱讀量從幾百到幾千的時候,我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我知道。
- 線下:
線下我參加了拆書幫和其他的社群活動,不斷讓自己從一個參與者變成一個組織者。
每周一次的拆書活動,讓我接觸到了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行業和朋友。
我開始學習培訓,學習行動學,教練技術等。 - 線上:
有了線下的活動經驗,我開始和線上的平臺合作一起微課。
反正就是把線下的課程搬到線上嘛。
只要把PPT和“逐字稿”寫好,基本問題不大。
雖然沒有錢,但是線上都是幾百幾千人的聽眾,比線下流量要大很多。
今年6月份新書出版之后,我一個月刷26場分享,講到嗓子冒血。
離職前,工作日上班,每個禮拜五下班后我去南京趕飛機,周六凌晨到目的地,然后禮拜天晚上飛回南京,到鎮江又是星期一的凌晨了。
從2小時學習圈到全國五小時的飛行圈,拼嘛,你有你想要的東西,那就拿你有的東西去換嘛。
3. 做個人品牌=知識服務
什么是知識服務?
說白了,就是靠知識來解決對方的問題然后換取報酬嘛。
這個服務也有深淺啊。
如果僅僅是寫一篇文章,我寫完,你點評一下,我回復一下就結束了;
或者做一次微課,我講完,我們互動問答15分鐘,這種算不算服務,當然算。
但是這種服務和鏈接有限啊,所以得到的打賞和報酬也有限。
我經常戲稱自己是“夜間服務工作者”,是因為每天下班后,我們就吃點盒飯,然后就在電腦前就位等待上課了。
文章,微課,專題課程,深度課程,都是為了解決你的讀者和顧客的問題。
他們是什么樣的人群?
他們有什么樣的需求和痛苦?
你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如何讓他們從零到一,開始接受并實踐你的方案?
這些都是服務,是你每一次分享都要去考慮的問題。
我從來不覺得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傲嬌的,我不是,我是搭著毛巾的“服務生”。
4. 像一個產品經理一樣打造自己
C特質的人做事情非常講究流程和邏輯。
要讓你的服務能夠有價值,你的產品不能弱。
而你能做出什么產品,取決于你的能力:
所以你不要盯著自己的一個技能點,比如寫作你不能就想著怎么寫,你還要考慮在寫之前和之后,你要提什么點。
比如寫文章之前,你需要提升自己的輸入能力: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學習;
你還需要提升自己的整理能力:比如搜索能力,結構化思維,批判性思維;
為了確定你的結構,你需要學習用手賬快速記錄自己的想法;你需要學會用印象筆記隨時隨地收集素材。
寫的時候,你要考慮標題寫文案,寫完你要想怎么去做營銷,怎么推廣自己的文章。
你看,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產品,它在網絡上的生命周期只有24小時,你需要在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里的各個環節中去努力。
除了寫文章,你還需要對你的產品升級,你需要將微課變成系列課程再變成專業課程,你需要打造自己的課程產品矩陣,高中低全部覆蓋。
再往細,你要把“一個課程當做一個產品”,就是要把原來僅僅提供的內容變成“內容,服務和營銷的矩陣”。
5. 小結
DISC反應出我們對待人和事情的四種特質。
我的內在特質恰好都集中在中間區域,你可以理解為我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板磚”。
但是為了做個人品牌,我在不同的情景場合調動了自己某一方面的特質
- D:勇敢試錯,迭代更新自己的標簽
- I:自我營銷,不要羞澀,讓大家知道你知道
- S:搭著毛巾去寫文章,去講課
- C:像產品經理一樣,去打造自己的產品線,去打造自己的課程
所以DISC評測不是貼上一個標簽:你是什么樣的人,而是讓你決定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品牌,希望DISC能夠幫你更好的理解自己,改變自己。
謝謝您的聆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