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是產品開發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大部分公司也都設立了“交互設計師”這樣一個崗位。那么,一名優秀的交互設計師都要有那些能力與素養呢?我認為,至少需要同時具備以下幾個能力:
1.良好的設計能力
“設計”不是一個專業或職業,它是一系列最優化配置的集合。在交互行當里,囊括了人機交互設計、信息架構設計、文案設計、視覺設計等等。從實踐來說,我認為要包括“設計思維”與“設計技能”兩個方面的能力。
設計思維比較難說清楚,這是一種素養,是在長期的設計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它影響著我們對待事物和設計的看法,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什么是“美”?什么是極致?怎樣才是“創新”?怎樣才算是“優雅”?你的沒一次設計都會不自覺的去詮釋這些問題的答案,這就是藏在你心底的設計思維。你看不見它,但他總會在你的作品中浮現。
比如,我們常說“少就是多”,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我曾力圖為它下一個“定義”,修改了很多版本也未能滿意,最后放棄。它就是一種設計思維的的抽象,任何將其“定義”的做法都在將其具象化,而在不同的條件下它的具象解讀是不一樣的。設計作品也是設計思維的具體表現,所以,形成和沉淀自己的“設計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 設計能力
如果說設計思維是“想”的能力,那么設計技能就是“做”的能力。MIT藝術與設計學院鼓勵學生做PPT,并盡可能的將PPT設計的美觀漂亮(不可考的,據說超過了60%的時間是花費在PPT的視覺設計上)。并非他們愛務虛,而因為他們認為idea不應該停留在腦子里,應該盡可能的展現給團隊,使團隊的idea能夠得到廣泛的碰撞,大范圍內起到頭腦風暴的效果。而好的PPT視覺能強化想法的說服力和形成注重細節的習慣,同時也是設計感覺培養的良好途徑。在這個過程中,貫穿整個過程的就是各種設計技能,包括手繪草圖、各類軟件(PS、AE、AX等)、文案組織、敘事講述等等。因為沒有這些技能,就無法很好的展現你的設計想法,無法展現的設計是沒有意義的。
2.洞察用戶的能力
工業產品設計里有“人機工程”的研究,核心思想是“產品適應人”。軟件產品也是“需求導向”的模式,這要求產品(交互)設計先了解“為誰做”,進而才能思考“怎么做”。即洞察用戶的能力。包含了(微觀)與群體(宏觀)兩方面的考量。
· 用戶研究
所謂“個體”的研究,即我們常見的用戶調研。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有自己獨立的體系與方法論。設計師只用到其中的一部分知識為自己的設計決策提供依據。
從調研方法來說,一般要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兩個概念;定量研究本質上是實驗統計研究,譬如大數據、問卷調查等,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而定性研究相對于定量研究而存在,回答的是“為什么”的問題。譬如“焦點小組、深度訪談”等。
· “人”的規律
所謂“宏觀”研究,沒有一個很準確的定義,我理解成社會、生理、心理學的綜合。它是從“人”這一物種的角度,剝離個體的干擾,探究深藏在群體里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這并非設計師的工作,通常也是通過讀書來充實和學習這些知識。我個人在這方面投入并不大,但是每閱讀完一本,都覺得受益匪淺。如《認知與設計》《烏合之眾》《語言本能》等。用戶研究總會存在無法覆蓋的障區,這時利用“人”的宏觀知識,至少可以推斷出不那么離譜的答案,從而指導設計正確高效的開展。
3.邏輯思維的能力
百度百科對“邏輯思維”的解釋是: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這個解釋很全面,也很啰嗦。我用一句話概況它就是:正確理解和決策事物的能力。
好的交互方案是產品的各方面的集中體現,是產品靈魂的再現。從方案上,能夠看到需求被合理滿足、用戶行為被合理規劃、商業策略順利達成、開發能夠高效實現等等因素。要滿足這么多因素,就要從最初的環節(如用研、競品分析等)抓住各種因素的存在邏輯(理由)和內在聯系(關系),抓住核心要素,去除干擾因子,最終把握事物的本質,這是“懂”的過程。
· “決策”的過程
進一步的,我們需要一個解決方案。通過合理的發散與想象,我們會得到一個方案雛形,這個雛形要通過科學的邏輯思維去論證它的必要性、推敲它的合理性。優化它的不足點,刪除其錯誤或無用的點,最終才能去偽存精,才能打磨出一個好的方案。這是“決策”的過程。
4.美學能力
《用戶體驗要素》里將體驗分成5個層,最后一個層是“感知層”,暫簡單將其理解為界面層、視覺層。這個層是一個直接與用戶交互的層,承載了前面幾個層用用戶溝通的使命。所以,“好看”是必須的。
但是這個任務僅僅是“感知層”的嗎?當然不,每一個視覺表現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框架層、結構層的影響,甚至可以追溯到范圍層、戰略層。而交互設計從結構層開始(部分可能從范圍層)開始就發揮其影響力了。如果最終的視覺不好看,交互設計可能也是有問題的。所以,交互設計師要擁有美學能力,是必要的。
5.人際溝通的能力
這一項可能不是交互設計師必須的,而是“設計師”必須的。理由很簡單:方案一定是由他人認可的。不會有人因你頂著“設計師”的頭銜就無條件服從你。如何說服別人接受方案,是每個設計師都需要考慮的問題。不管在方案講述還是項目中對問題的探討,如果你的表達有自信的態度、清晰的邏輯、合適的語氣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就能得到認可,而只有被認可了,設計的價值才能被發揮出來。
6.開發的能力
石井裕(MIT可觸媒體小組領導人)博士說:我們身處在海邊,一邊是原子的陸地,另一邊是比特的海洋,我們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雙重公民。如何接連好這兩個身份,是我們要面對的挑戰。
這段話形象的描述交互設計的目標和價值,指出了交互設計要面對的兩個對象。既然要連接“比特的海洋”,那我們就要對這個海洋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它的原理,了解它的運行規則,了解它的不同狀態。這樣才能有效的去連接它。
另外,在這片海洋中developer才是弄潮兒,它們有自己的準則和文化。想要于他們有效的溝通,就要了解他們的準則和文化,而這些文化都產生于“比特的海洋”。
當然,這一項能力不是必須的。但是擁有這項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交互設計師的綜合能力。這是有追求設計師的并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