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是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基礎創作的小說,因被宮崎駿先生改編為動畫而為廣大中國觀眾(讀者)所熟知。
書薄薄的,動畫也不長。頗適合這樣寧靜的春日下午打發時光。看過此書或動畫的同學一定記得這句話:“起風了,要努力活下去嗎?不,無須如此。”宮崎駿說將“這個故事,獻給對未來抱持著不安的現代人。”我認為是極好的。
崛辰雄作為芥川龍之介的唯一弟子,筆觸細膩,尤以描繪人物纖細敏感的內心感受見長。我舉(ban)個(chu)例(yuan)子(wen)說服你。
個人感覺最悲傷的是“我覺得聽到杜鵑在集會堂旁那片蕭條的樹林里連續叫了兩聲。那叫聲似乎很遠,又似乎很近。我抬起頭四處張望,看看枯萎的草叢或光禿禿的樹干,卻再也沒有聽到杜鵑的叫聲。我開始還以為是自己聽錯了。但此時,那一帶的枯草、枯樹和天空已然開始在心中變回那令人懷念的夏天時的樣子,漸漸鮮活起來……我立刻明白了一個事實:三年前的夏天,我在這個村子里所擁有的一切,如今都已經失去了。”
三年后的“我”重返八岳山,擇一處山中小屋住了下來。以前的“我”曾是多么期望能在這樣的山中小屋里過上只有我們兩個人的生活。可是現在呢,節子,是永不返了。如果說世上最幸福的事是相愛相擁,那么最悲傷的莫過于永久失去。“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杜鵑的啼鳴似近又遠,再沒聽見。眼前的枯草、枯樹和天空漸漸鮮活,只剩懷念。那個夏天和節子一起消逝,再也不見。
最哀婉的一節我認為是“我似乎不比普通人幸福,也并非不幸。那種人們所謂的幸福,曾經讓我們那樣焦慮不安,現在卻又能隨時忘掉。相反,或許我現在的狀態更接近幸福。當然,也可以說現在我的心最接近幸福,卻又比幸福多了一點悲傷,但也并非不快樂……我能像現在這樣若無其事的活著,或許是因為我盡量不與人交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骨氣的我能做到這些,都是多虧了你。但是,節子,我從來沒有覺得我這樣孤獨地生活是為了你,只覺得是為了我自己,做我喜歡做的一切。又或許這樣做其實是為了你,但我已經對你的愛—那讓我受之不起的愛—習以為常,甚至讓我覺得是為了自己才這么做。你是那樣別無所求,一心一意的愛著我……”
即使三年時光已逝去,腦海中的你面龐不再清晰,回憶卻可彌補視覺的缺失。心心念念的人兒啊,讓我再能抱一抱你吧。失去你的我啊,終于體會了什么叫若無其事行尸走肉無關痛癢歇斯底里的孤獨和不安。多少個日夜的無聲痛哭,多少個同情或疑惑的冷眼,才造就今天隨時忘掉俗世煩惱,隨時開懷大笑,又隨時情緒低落的我。聶魯達說因那不是真的而感到幸福,而我說因這是真的才讓人感到悲傷。可是,起風后我仍要擦干淚甩甩頭昂首走入風中。
若說筆觸細膩,拋開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意識流動,我們先來看這樣一段描寫“我們就這樣手拉手,站在一處小小的水洼前,默默看著腳下那一汪水。陽光費了好大力氣,才終于穿過灌木雜亂的枝葉,撒落到水洼底部叢生的蕨草上,光影斑駁。光線穿過層層枝葉,已變得似有若無,隨著微風忽閃忽閃地搖曳。”
簡單的陽光透過樹葉間隙照在水洼上竟寫得這樣悲傷,我不禁想聽《秋日私語》了。
若說溫暖,小說開頭和封底全是這樣一段話,“記得那個夏天,你站在芒草叢生的原野上,專心地畫畫。我總是躺在你身邊一棵白樺樹的樹蔭里。到了傍晚,你結束工作來到我身邊,我們把手搭在彼此的肩頭,依偎在一起眺望著遠方的地平線。天際覆蓋著邊緣被夕陽染紅的厚厚的積雨云,仿佛在終于迎來黃昏的地平線另一邊,有什么將要誕生……”
有什么將要誕生的?短暫的溫暖,余生無盡的悲涼吧。這溫暖又著實誘人,讓人不忍不靠近。似飛蛾撲火般上前罷!且讓我在無聲的愛和光輝中化為灰燼,我才不要孤身一人站在十字路口徘徊。到底選擇哪一條呢?
若只是剩我,我愿伴隨節子你一起搬進那死亡陰影之谷。任蕭瑟的松針林被大雪覆蓋,任呼嘯的風聲從遠方吹來……
PS:以上都是個人見解,不同意者A.請忽略B.請反駁C.來咬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