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圈的“行話”,你知道多少?
床:
在古琴界,“床”可不是指你睡覺的地方,而是古琴專屬的量詞。這個量詞是怎么來的,眾說紛紜,但絕對是琴圈里的行話,外人聽到的反應通常是:“什么?一床琴?床琴是啥?”
琴派:
“請問姑娘師承何派?”
“小女子兩廣嶺南派,敢問公子?”
“在下山東諸城派。旁邊這位仁兄乃江南浙派,這位是廣陵派琴友?!?/p>
“幸會幸會,姑娘你們這是?”
“城西有琴會今天來了好多琴友,像虞山派、浦城派、蜀派、九嶷派、梅庵派都來了很多前輩,一起過去 ?”
“前面請?!?/p>
瞧瞧,還有哪家樂器能有這樣的江湖味和歷史感?琴派是古琴音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師承的原因,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演奏風格及傳譜的流派。當然,現在當代的大多數琴家早已博采眾長,不拘泥于一派了,不過琴派依然是古琴獨有的一道風景。
打譜:
簡單來說,打譜就是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但注意,平時練琴時照著譜彈的可不叫打譜。打譜其實是一項考古和翻譯的工作,特指把只標記指法和弦位的古譜(減字譜),轉化成富有節奏、可以傳播的音樂。打譜對專業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熟悉古琴的一般旋律和演奏技法,還要精通歷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還原琴曲本來的面貌。
斫琴:
斫(zhuo)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非比尋常,就連制作古琴的稱呼都是專有的,不叫“做琴”“制琴”“造琴”,而是叫“斫琴”。相應的。斫琴的人就被稱為“斫琴師”而著名的斫琴師就叫“斫琴家”。
斷紋:
指古琴琴面上由于長年風化和彈奏震動而形成的各種裂紋。外行人看到一張布滿斷紋的琴,可能會說:“這琴太破了,都裂成這樣了?!笨扇热硕级?,這可是寶貝,說明歷史悠久,很有可能是值得收藏的古琴。當然由于斷紋琴的價值高,現在市面上很多斷紋其實是刻意做出的效果,所以要收藏,還是得擦亮眼睛。
琴歌:
也叫弦歌,特指一邊彈琴一邊吟唱詩詞。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流行了,“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大漆:
也叫生漆,是一種天然的樹脂涂料,而琴圈術語里的“大漆”通常就是指古琴漆面是由純天然生漆制成的。與此相對的就是“化學漆”“合成漆”。由于大漆的生產和制作成本都較高,因此上有大漆的古琴價格也比較高。
廠琴:
通常指由琴廠大批量生產制作的古琴,成本較低,生產效率也比較高,因此價格也相對低廉,受到廣大初學者和經濟條件有限的愛好者青睞。無論購買什么價位的古琴,一定要請老師或者專業人士看看或參考。
開指:
原指只有一小段的琴曲小品,但現代古琴圈的語意里“開指”常指入門的意思。比如大多數人的開指曲都是《仙翁操》《滄海一聲笑》等。也常在網絡上看到“某某大神開指就是《平沙》,膜拜呀!”
絲桐:
古琴的同義詞,由于古代的琴弦是由絲制成的,而琴面則多是桐木,因此古琴也被叫做“絲桐”。讀古詩時但凡見到“絲桐”二字,就是指古琴無疑了。
琴名:
在古代,琴可不僅僅是一件樂器這么簡單,她是有著生命和靈性的伴侶,因此歷代琴人都很樂衷于給自己珍愛的古琴起名字,寄托對琴的情感。起好之后,還會將名字鐫刻在琴底的上方,甚至會再題上一首詩或幾句話,加上印章,這些文字合起來,又被稱為“琴銘”,顧名思義,“銘刻于琴”。很多琴的名字都非常有詩意,比如“九霄環佩”、“玉壺冰”、“松石間意”、“一池波”、“枯木龍吟”、“太古遺音”等等。
琴歌:
也叫弦歌,特指一邊彈琴一邊吟唱詩詞。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流行了,“《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現在比較流行的琴歌有《鳳求凰》《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雅集:
琴人知音相聚撫琴的集會,在一些雅集上,不僅僅有古琴演奏,還會伴有茶道、香道、書法等其他傳統藝術。
操:
古時候,彈琴也叫操琴,漢代著名琴家蔡邕的琴學專著就名為《琴操》。一些琴曲的名稱也以“操”結尾,通常這類琴曲都是大中型的獨奏曲目,被喻為古琴曲中的“長韻詩”,《文王操》《龍朔操》就是很好的代表。
老八張:
彈古琴的如果不知道老八張,那就太不合格了。所謂“老八張”,指的是一套古琴CD,共有八張。CD中的曲子是在1956年時為搶救古琴音樂、保護古琴史料而錄制,為后世研究及傳承古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CD中有查阜西、管平湖、張子謙、吳景略等一大批老一輩古琴大家的珍貴錄音。因其年代之久、地位之重,而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八張”。
神器:
網絡古琴用語,專指在網上購買的廉價劣質古琴。很多古琴愛好者沒有實體店可以購買古琴,只能在網上淘貨,但結果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被忽悠蒙騙,最后拿到手的是品質極差甚至不能彈的琴,廣大網友將之戲稱為神器:“看你那500塊買的神器,也就只能劈了當柴燒?!?br>
打板:
彈空弦散音或按彈琴弦時,琴弦與琴面發生碰撞產生的雜音,通常是因為岳山太低或琴面琴體變形造成的。古琴不打板是對質量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張新琴打板,那么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張不合格的琴。
煞音:
也叫沙音,因為琴面過度不平滑,使得在按彈琴弦時,弦與琴面若即若離所產生的一種刺耳的雜音。同打板一樣,出現煞音有可能是一開始琴的制作就不合格,也有可能是長期變形所導致的。
抗指:
有些古琴的琴弦離琴面過高,在按弦時感覺到吃力和手疼,那么這張琴就是抗指的,長期彈奏不僅傷手,而且影響學習。因此,再便宜的琴,也應該滿足不打板、無煞音和不抗指這三個基本要求,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一張可以彈奏的古琴。
琴友:
會彈古琴但并不以此為專業的人,即古琴愛好者,類似于戲曲界的“票友?!?br>
琴人:
顧名思義,琴人就是指彈琴的人,但通常古琴圈里說到“琴人”,總是會多多少少帶有一點超凡脫俗、清心寡欲的意味,“琴人”不一定是著名的演奏家,但一定是心境平和、修身養性的中和之人,比如總有人說:“世風日下,現在彈古琴的人多,真正的琴人少??!”
琴社:
在古代,琴社是指琴人自發結成的社團,定期雅集聚會探討琴藝,其性質類似于“詩社”。現在,琴社通常代指教授古琴的場所,同類型的名稱還有“琴館”、“琴堂”等。
琴衣:
給古琴穿的衣服,其實就是琴囊,但聽起來可比“琴囊”或者“琴套”好聽多了,通常都是典雅布藝的,手工的話就更有范兒了。
輕微淡遠:
常用來形容古琴的音色,其實最早在明代時是用以描述虞山派的,后世漫漫轉變為古琴音樂的概括性特征了。
老琴:
通常指民國以前的琴,因其歷史較為久遠,往往收藏價值較高,近年來在古琴界和收藏界都受到了很大青睞。但若以演奏為主要目的,老琴也許并不是很好的選擇,傳世的老琴里,音色和品相俱佳的還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