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和諧的社區(qū)才是最好的選擇。選社區(qū)不知道考慮和諧,怎么能說是聰明人呢!
隨記:里,本是個單位名詞,300步長,300步寬,是為一里。后來變成一個基層行政單位名稱,按照周禮來說,25戶人家算一里。現(xiàn)在很多地名有個“里”字,小區(qū)也都用“里”命名,比如“幸福里”,很有古風(fēng)。
從字面上說,“里”是居住地的意思,不過孔子說的可能更廣泛些,不只是居住地,還包括相處。和“仁人”相處,才是最好的。好在哪,仁者愛人,至少你不用擔(dān)心身邊有壞事發(fā)生,能安心生活了。
但是,很多人雖然懂得道理,卻仍然過不好他們的人生。
里仁為美,大家都知道,也都點頭贊同。不過知行能合一的人是少數(shù),擇不處仁是多數(shù)。礙于人情,囿于面子,你選擇了庸人碌友,求名求利,花天酒地,你選擇了狐朋酒友。懶惰貪婪是人最本質(zhì)的屬性。人,最受不得環(huán)境的漸染。兩千年前,墨子就感慨過“染不可不慎也”,“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以為五色”。人是社會動物,過去有句話,叫“社會是個大染缸”,有點危言聳聽,但也確是事實。
在周圍環(huán)境不好的情況下,合群是一件最浪費時間的事情啊!這個時候,我想慎獨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擇不處仁,焉得知?無仁可處,獨求仁心,自可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心的人,沒法長期安于貧困,也沒法長期安于安樂。仁這個東西,仁者會因為有仁心而安寧,智者會因為有利可圖而做仁事。
隨記:不論是貧困,還是富足,你都愿意永遠(yuǎn)伴隨它嗎?
這句話聽著像是西方婚禮的主婚詞,其實用在孔子這也挺合適,因為孔子說的和主婚詞上說的,基本是一個層面的東西,婚姻結(jié)合因為愛,心靈安寧因為仁。
仁者安仁,有仁心的人,是仁者,和不仁者最大的區(qū)別不是他的實際處境貧困或者富足,而是他的心態(tài)。仁者和不仁者都可能處于各種境地,貧困或富足,但是不仁者不能長久,仁者能長久。也就是說,外界環(huán)境對于不仁者的影響很大,不仁者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仁者,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即是說,仁者的心態(tài)是恒定的,是安寧的,他安于貧困,一簞食瓢飲,身居陋巷依然安樂,他安于富貴,執(zhí)掌天下,富可敵國也依然安樂不糾結(jié)。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有智慧的人不移,那是堅持,愚人不移,那是蠢。
安寧心態(tài)源自于堅定的信念。仁者有強(qiáng)大高遠(yuǎn)的精神追求,這種追求超越了物質(zhì)環(huán)境,使得仁者有了堅強(qiáng)的盔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仁者安仁。
智者與仁者最大的不同,是智者的內(nèi)心沒有足夠堅定的精神追求,但是智者與仁者最大的相同點,是大家都做“仁事”。仁者做仁事,源于內(nèi)心。智者做仁事,源于外物。智者因為做仁事有益而做,其心雖異,其行則同。慈善家們大做慈善,大抵是智者之為。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比孔子低了一個檔次,無他,仁者安仁,非“能”也,實“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