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藝術》作者[德]羅爾夫·多貝里,書中列舉了52種常見的思維錯誤,我直接把定義為常見的坑,大體數了數我掉進過大半的坑,看著作者的描述,立馬想到自己的經歷的也不少,真是苦了自己,這么多坑得多疼啊。
不一一列舉書中的52種思維邏輯,只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幾點寫出來,作為提醒也好,標記好自己容易犯錯誤的,目前還是經常犯的,以示提醒。
一.過渡自信效應
1、不存在相反的不夠自信效應。
2、過渡自信效應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顯——女人較少高估自己
3、不僅樂觀者會受到過渡自信效應的影響,就連自稱悲觀的人也會高估自己——只不過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罷了。
結論: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家們做出的。請你在籌劃任何事情時都從悲觀的角度出發,作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實一些地判斷形勢。
以上,首先關于第二點我覺得就我本人來講,作為女性我也是經常高估計自己的
就公司的工作安排來說,每個月或者每年單位里的計劃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統計公司各個部門需要調整的事項,重中之重就是事項的完成時間。總是在沒有詳細方案或者即使有詳細方案也是過渡自信的方案,計劃事項的進度和完成時間。
就自己而言,進入2017年1月,各位同學今年的計劃大概已經都制定了,那么請查看下你的計劃有多少是2016年沒有完成的在2015年已經列了計劃的實際是2014年沒完成的計劃?我們在列計劃時往往躍躍欲試,好像計劃列了,這件事就已經快完成了,所以各種計劃列的越多越好,自信心滿滿,結果當真是高估了自己的熱血,計劃沒執行幾天就宣告game over。然后到年末時又開始新一輪的列計劃,我們陷入了死循環。所以還是先列個小計劃吧,一步步來。
二、糾纏于沉默成本(你為什么應該忽視過去)
為什么我們不能忽視過去,而糾纏于已經的付出呢?因為人類想努力表現的堅韌,堅韌是我們發出的可信信號。我們害怕矛盾。如果我們決定中斷一個項目,我們就在制造矛盾:承認從前的想法與今天不同。繼續執行一個無意義的項目是在推遲這一疼痛認識。那樣我們就顯得更堅韌。
這個坑真的是時刻存在,叫人遂不及防。經常因為幾十元的電影票和已經花費在路上的時間,而不能中斷的糟糕電影,我想這應該是一部分觀看差評電影的人都犯過的思維錯誤,當然寫出影評的那部分人應該還算有些額外的“補償”;
糟糕透頂,天天吵架的兩人,因為已經結婚了好幾年且有了孩子,因為已經投入了那么多年的感情和青春,說什么也不能分手;
就現在我的衣柜里還有那么幾件不知啥時候買的,只穿過幾次的衣服,占據著我本就擁擠的衣柜空間,寫完這篇文字,我就去給他們找個好歸宿,送人或者放到衣物回收箱;
這樣的事情太多,比如化妝臺上不喜歡用的護膚品,面膜,比如讀了一半實在糟糕確不愿意放棄的書,對我來說影響我人生讓我比較感嘆的事情是我最近幾年的考試。
有多少正在考證路上的人會對自己人生有明晰的規劃,且這個考證一定是必須的?
2014年當我最終通過了注冊造價師的考試,對于我來說沒有預期的興奮,反而心中有一些些苦澀。回想了一路走來,考試幾乎占據了我生活這幾年的主場,剛剛高中畢業,因為一些原因直接就業,花了6年的時間參加自考,考了一個一個剛開考的工科專業的專科文憑,話說這個專業在我考完以后就直接取消了,因為工科類,參加考試的人太少。只有一本教材做為復習資料,涉及流體力學,泵與風機,工程力學等等,基本每門課程都不是一次考過,考試過程中有很多次都想放棄,可每次想到已經考過的課程和付出的時間就完全不能放棄;結果這一次的教訓還沒夠,因為想在單位里轉崗,又開始考會計本科,一樣的情境再次出現;可是依然不能阻止我網造價師的大坑里跳,我的崗位真的不需要考這么一個證,可是像是為了證明什么?又一頭載進去,這幾年考試的過程中,放棄讀喜歡的書,放棄陪孩子的時間,放棄陪父母的時間,放棄各種喜歡的事情……,總是等考了這個以后吧,考了那個以后吧,可是當我得知造價師通過的時候,心里一絲悵然,一轉眼已經奔四的人,考這些是為了什么?最后反而不知了。所以當同事拉著說繼續考招標的時候,毅然不參加,我一定不能再繼續跳這個坑了。
這個經歷寫出來,一是記錄梳理,二是希望給正在考證這條路上走著的有緣人(忽略文筆)提供一個案例。
以上是《清醒的思考藝術里》提到過的兩個思維邏輯,這本書推薦大家看,可以看看我們是否掉過坑,總結經驗,避免以后進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