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號上午,我坐在高考的考場上望著這個圖片發呆,
顯然這個作文應該以父母錯誤對待分數來立意,但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我覺得有點無話可說,因為我僅憑我局限的知識,我會談中國式教育弊端,但這個話題太大,太空洞,我說不好,說出來也沒有太多的新意,大多是別人的陳詞濫調,但最后迫于是高考,無奈,我最后還是寫的中國式教育的弊端,結果不出所料分數真的不高。
如今又過了一年了,經歷很多事,我對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想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01
父母的愛有時對于我們可能是一種傷害。
最近知乎網友@蒙大奇的《我考上了名校,但最終死在了原生家庭手里》一文火了。該文稱,一名叫康莫(化名)的女生被其母軟禁在家七年,并強制送往精神病院;康莫曾畢業于武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還曾獲得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全額獎學金。
我很是不了解她的父母為什么放棄自己孩子的大好前程卻只是為了把她禁錮在自己的身旁,不惜為她冠上精神病的惡名,就這樣,一個令人矚目人才,就這么安靜隕落了。很點遺憾,同時也在不停的思考著,并發現,其實我們的父母差不多都是這樣:我們的父母有時愛的太過自私。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離家近的地方上大學,要求自己的女兒嫁到本地,盡可能的把兒女放在自己身邊工作。
那么為什么康莫的事能引起這么大的轟動?那是因為康莫擁有更大的學術地位,其父母做得更加的過分。而我們自己也覺得自己父母所做的無傷大雅(其實我們也在向父母的思想靠近),畢竟他們老了,無人可依,留在他們身邊照顧他們確實更加方便,雖然我們可能少了很多追求自己夢想和愛情的機會,但是只要父母不太極端,我們還是會妥協。
但是這種愛我們的方式只會讓我們感到受到傷害。
02
父母的期望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壓力。
現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心頭肉,自然而然被給予厚望。
首先我想說,給予美好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本身是沒有錯的,因為有期許,才會活的有動力、有沖勁。但是倘若把自己所有夢想一味的放在孩子身上,父母不僅會覺得孩子的表現永遠達不到他們滿意的效果,也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壓力。
記得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說:我不知道為什么我要上大學,但是我還是會拼命的學習,因為我爸媽希望我能考上個好的大學。這就不禁讓我明白為什么每年會有那么多的高三學生跳樓自殺,都說是學習的壓力,學習壓力何嘗不是父母的壓力,倘若你只是為自己學習,不收家長的影響,我想即使學習的再苦,也不至于到跳樓自殺那一步。
03
父母說他們是為我們而活的,可我們只想他們為自己而活著。
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總是聽到父母這樣的說辭: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和你爸(媽)離婚了。
小的時候還在慶幸、感謝這段說辭,讓我生活在健全的家里。可是越長大我們越發現,即使有一個健全的家可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同樣是可悲的。每日活在父母的爭吵中,其實就并不覺得他們所做的犧牲有任何意義。
我們也希望他們為自己而活,活的燦爛,不要因為我們而放棄自我,滯留在不屬于自己的幸福里。因為人只需要為自己而活才會過得恣意,也不會為別人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