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和朋友聊天時談論到一件事情,他的觀點聽起來如此熟悉親切,心中暗暗叫好,但轉念一想,自己卻有不同的意見。這時我才發現,原來心中秉持的觀念早已有了改變,以前認為對的事情,現在也要持保留意見。有時候他人就像一面鏡子,在鏡中看到曾經的自己,心中不免一陣感觸。
或許人們就是在這種不斷變化中接納了世界吧。到處都留有自己的影子,看過去也只是會心一笑,不愿做過多的評論。許多事情本就沒有對錯,只是觀點不同罷了。既然曾經有過相同的想法,彼此也算半個同路人,無形之中多一分親近。至于意見向左,也無妨繼續做朋友,至少我還能理解你。
以前總覺得“聽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雞湯文是毫無意義的論調,這不廢話嗎?誰不是每時每刻都有自己來做判斷,即使是被外界逼迫,那最后接受強迫的還是自己嘛。的確,太多的時候我們受到客觀環境的威逼利誘而隨波逐流,曾經的一些理想也慢慢退到幕后,成為偶爾拿出來抒懷的工具。即使一路堅持理想的那些人們,到最后也會發現,自己得到的與最初追逐的東西相去甚遠。
就像那個為渡河找老婆而出軌的男主M,為了追逐而迷失,最后得到的卻是另一樣東西,叫做寬容(故事是這樣的,男主M想要和河對面的女主F在一起,于是他想辦法過河,首先他找到L,L有條船,但是L也喜歡M,想要和他在一起,M說我不能跟你在一起,我要去找F,于是L很傷心,沒有把船借給M。M又找到另一個女船主S借船,S也很喜歡M,于是對M說只要你和我睡一晚上我就把船借給你,M迫于無奈與S睡了一晚,劃船去找F。與F在一起后,M坦誠了借船的經過,F接受不了,與M分手。M痛苦萬分,他后來遇到E,E說不介意你以前發生的事情,于是最終E與M走到了一起)。這個故事或許還有別的可能性,假如M在渡河前有機會與F商量一下又會如何呢?假如M不告訴F又會如何呢?如果F能夠寬恕M那該多好呢?其實這又是一個目標與原則的問題,無論如何你都不能完美的解決這件事,所以你是愿意放棄目標還是放下原則呢?為了渡河與S發生關系屬于放下原則,為了和F在一起而隱瞞事實屬于放下原則,為了能在一起而寬恕M同樣屬于放下原則,如果你堅持所有的原則,那么就永遠達不到目標,如果雙方目標一致,都愿意放下原則,那么就不愁不會在一起了。
然而現實生活卻沒有這么簡單。現實就是一團迷局,每個人都像是在帝都開車的司機,能看到前面一排排的紅色尾燈算是不錯了,只有湊近了才看的出誰是瑪莎拉蒂,誰是吉利。人們常說做好一個決定比做好一件事情重要,但真正輪到做決定的時候誰也無法判斷孰對孰錯,因為事事充滿變數,誰也無法預測未來,即使實現的東西回頭再去看,你也不能判斷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做過的事情都成了現實,沒做過的永遠只是在揣測,你看到了開頭,看不到結尾,看到了開頭和結尾,也看不到過程。
這個時候你只能交由自己的內心,用你的直覺,用你的喜好,用你有限的經驗做判斷。你的喜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它創造了意義,創造了價值,也讓整個世界豐富多彩。沒有人能決定你天生喜歡什么,下一秒又會想什么,它是你內心的原動力,是它讓你成為你,與地球上六七十億其他人類個體不同。
不要畏懼改變,不要害怕選擇,做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