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作為人生活在一個社會化的群體中,必然扮演著各種角色。
而集體就代表著一堆角色,好學生、好孩子、好員工都是角色。
儒家思想天朝如此盛行,除了當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孔子寫了所有人的角色說明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你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那我們是如何成為一個角色的呢?其實就是被教育的過程,被學校教育,被社會教育。
用訓狗的例子也許比較好理解,養狗的時候我們都會訓練它。
1、確定目標:上廁所必須要在廁所里上,不能隨地大小便。
2、建立恐懼的邊界:尿外面了就是一頓呵斥+體罰。
3、放進清晰的標的:不停的把有尿的狗往廁所送,正確的動作只有一個。
4、給予紅利:一旦它作對了,在廁所上廁所了,馬上給予獎勵,又是喂食又是撫摸。讓它產生路徑依賴。
5、重復重復:最關鍵的,重復重復再重復。
最終產生角色化的行為。
那我們為什么訓練狗狗,因為要便于管理,我們人類社會的角色也是為了便于被管理。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是為了便于管理,如果是基于要教育人們,讓人們的心智有所成長,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辦法。
所以說教育是反人性的。
教育是按照人類社會的美好期望來設計的,如果沒有經過教育,那么人類就是沒有羞恥心的,是懶惰的,是自私的
如果人本身就是這樣,那就不用教育了。
產品經理應該怎樣對待角色?
初級PM喜歡用「應該」,覺得人們就應該按照他們的「角色」行事。
所有的角色,只有在很高的壓力下才會按照角色行事,如果在一個非常放松的狀態下,他只是一個鮮活的人。如果用戶在放松的情況下使用你的產品,那么為什么會覺得用戶應該按照「角色」去行事呢?
畢竟角色是反人性的。出給你能給用戶、或者用戶本身有非常大的壓力,否則不要對用戶做角色化的預期。
好的產品,要做到自然,比如iPhone,反例就太多了。
但是并不是體驗好用戶就會用~? 這點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清晰的知道,是什么在驅使用戶使用產品。
你做出來的「產品」只是用戶核心驅動力的順承。
比如to B的產品,之前在一家新三板的to B公司做產品,清楚的意識到,決定是否購買的產品的人,本身并不用產品,如果對「用戶」的定義是這個付款的人,那么用戶體驗,什么人性,基本對產品的售賣沒有影響。
基于角色化預期,很難與用戶互動,如果你的用戶是一個個體,那么你必須要拋開對個體的角色化預期,把對方想想成一個鮮活的人。
如果你是在給一個集體做產品,給一類角色做產品,那么你要研究的就是這個集體下的集體人格、共同的記憶和價值觀。
舉個例子:每個網劇都有自己的受眾,每個電影也有主要的觀影群體,這些都是產品。比如:青春劇「你好舊時光」和「芳華」
其實這種角色除了集體,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角色關系。
我覺得我挺擅長去角色化的溝通的,尤其人到中年經歷了N段感情之后,在戀愛時,只要把「我覺得你應該XXX」這種句式換成「我希望你XXXX」,就能避免夫妻間絕大多數矛盾。
不把對方鎖在一個你預期的角色上,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失望。而兩個鮮活的人因為在一起而更加自在,更加依賴對方后本能的產生責任而不是因為教育,這樣的關系會更加長久。
比如我本能的想保護我的另一半,我本能的想把好的東西都給她,而不是基于「男朋友」這個角色,逢年過節必送禮的社會環境壓力。幸福指數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