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個帖子。樓主是一個在美國的華人移民,她抱怨說她中國來的朋友帶了兩個孩子到家里玩,然后上竄下跳,把屋頂都快掀翻了。那個樓主很不好意思的向朋友開口說,你去管管孩子吧。結果她的朋友說,管不了。
帶著氣憤的心情,這個樓主就寫了這個帖子,意思是說,很多來自中國的孩子都被父母寵壞了,沒教養。每次熊孩子離開之后,都還要花半天時間把家里打掃干凈。
結果此文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有的網友認為,這和哪個國家的孩子沒關系,關鍵在于父母的管教問題。也有網友認為華人也有很多有禮貌的孩子,還有人認為,這個帖子的樓主肯定沒孩子,有孩子來家里,不是都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的么?甚至自己以后當父母,寵溺起來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里,我想談談對禮貌的定義。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里面,禮貌意味著“規矩”。有一套所謂的“禮節”需要孩子去遵守。而這套禮節或規矩,在每個國家每種文化底下都不一樣。而這種差異有些很大,有些很小,甚至微乎其微。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加拿大的PLAYGROUND,孩子一樣可以自由的玩耍,甚至大吼大叫,但是,必須要掌握好一定的限度,這個限度即是加拿大人認為的“禮貌”的玩耍。而這“禮貌”不是指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安靜的玩耍或者不搞破壞,這個“禮貌”,指的是與PLAYGROUND其他孩子玩耍時候的謙讓(TAKE?TURNS),與其他玩伴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身體的接觸或打鬧,以及遵守時間,比如父母說你只剩五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孩子得聽爸媽的玩好回家,而不會大哭大鬧不愿意回家等。
在每種文化底下,禮貌的定義也發生了變化。有時候,我也很擔心我的孩子會不會是個“沒禮貌”的小孩。
小到和叔叔阿姨打招呼,說,你好,再見等。大到在公眾場合是不是注意禮節,不會讓人感覺你的孩子是個“沒素質”的小孩。許多時候,我都一直在擔心,當然也一直不停的教育孩子。現在雖然小有點效果,但是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你的孩子又變的“沒禮貌”了。
后來我研究了半天,發現禮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行為。孩子懂不懂禮貌,來自于三個因素,即父母的影響,身邊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以及孩子自身的行為發展。因此,如果孩子被認為“沒禮貌”,不能只怪父母,也有可能與他生活的環境有關,甚至是與孩子的生長發育有關。
美國作家Emily?Post說:"Manners?are a sensitive awareness of the feelings of others. If you have that?awareness, you have good manners, no matter what fork you use."(禮貌只是在意別人的感受。有這樣的觸覺,自然就有好的禮貌,與外出用餐時懂得先用哪柄叉子無關。)
該如何正確的理解以及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呢?
我看到很多書上說,教孩子有禮貌就是要教孩子說,你好,謝謝,再見。然后如果遇到孩子在餐廳或朋友家吃飯亂跑的情況,應當教育子女不要亂跑等。然后讓孩子來背誦或了解一些規則,比如不隨地吐痰等。
其實,我認為真正的關于“禮貌”的教養并不是表面功夫,而是讓孩子發自內心的變成一個有禮貌的人。對于這一點,我雖然還在摸索中,但是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下我的理解。
【禮貌是一種意識】
簡單來講,禮貌是一種意識。這種意識要從小培養。
人是社會的動物,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去接觸社會。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與社會有接觸了。比如嬰兒與爸爸媽媽的接觸,他們也開始漸漸明白人是有感覺的,爸媽的感覺和自己的感覺不同,甚至會受到自己的行為或感受的影響。
等孩子漸漸長大,禮貌變成了一種意識。比如說到了公共場所玩,孩子是否會下意識的去注意一些禮節和禮儀。會不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或者與別人分享東西等等。
家長除了用“提醒”讓孩子了解到有意識的懂禮貌之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對孩子造成了影響。有時候,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比如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吵鬧,其實很多時候,有些家長也無意識的在做同樣的事。
具體的做法可以與孩子玩一些類似場景模仿的游戲。比如跟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順便聊一聊在不同的環境下面,孩子應該怎樣做。
當孩子對每個不同的環境和場景熟悉之后,當真的進入到某個環境,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知道自己該怎么去做了。
【禮貌是一種習慣】
禮貌也是一種習慣。
有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說臟話。結果說習慣了,自己也出口成”臟“了。
除了讓孩子學會禮貌用語,家長也需要不斷的督促孩子養成有禮貌的習慣。包括吃飯的禮儀,在游樂場玩耍的禮儀。
家長可以通過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去做出正確的行為。
比如在游樂場,孩子能與其他孩子和諧相處,禮貌的玩耍,到最后準時離開,家長就可以適當給孩子獎勵,比如家長可以用下次延長在游樂場玩耍的時間作為獎勵等等。
用獎勵的方式教會孩子正確的表現,并養成習慣,是訓練孩子變得有禮貌的好方法。
【禮貌是一種文化】
當到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底下,家長應該先搞清楚該地方的文化和禮儀習慣。
比如在加拿大,有一些基本的禮貌需要注意。首先是時間觀念,加拿大人非常注重時間觀念,尤其是“準時”被認為是“有禮貌”的典范。對于準時,加拿大人糾結到幾分鐘幾秒鐘這種程度。以前在上學的時候,遲到會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每節課都要提早很多到場。如果與朋友約會遲到,也是會被認為不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遇到塞車遲到一會,也應該及時打電話通知對方。準時,就是他們衡量這個人是否有禮貌的標準。
此外,加拿大人還喜歡說SORRY,被別人撞到,不管是不是你的錯都要先說SORRY。還有去商場遇到有門的地方,如果后面有人,進去之后要幫后面的人扶好門。坐地鐵的時候,要讓里面的人先出來,搭自動扶梯的時候要站在右邊,左邊讓出過道等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禮儀”都被本地人認為“COMMON?SENSE”是不需要教的。
但是當我們來到了新的地方,就必須要至少動動鼠標去查一些該地區有哪些文化,以免被認為是“沒禮貌的”大人或小孩。
【禮貌是考慮他人的感受】
有禮貌的關鍵,就是考慮他人的感受。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當他們一天天長大,就需要教會他們了解到別人的感覺。
要培養有禮貌的孩子,應當要從教孩子學會照顧別人開始。
很多孩子的心里面都只有自己,比如玩具是自己的,好吃的也是自己的。因此家長在家里,應該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習慣以及照顧到別人的感受。當有小朋友來家里玩的時候,應該讓孩子把玩具與小朋友分享或者輪流玩玩具,有好吃的零食也應當分給別的小朋友。
總之,在日常生活的訓練中,讓孩子了解到別人的感受。看到自己為別人所做的事會為別人帶來快樂,能教會孩子變的更有禮貌更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