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問到,誰可以稱得上西漢第一學者?
張良認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西漢優秀的學者很多,各有千秋。相對而言,名氣比較大的是司馬遷與劉歆。
我問,司馬遷有《史記》,劉歆有什么?
他說,你去搜一下《山海經》吧。
我急忙去搜,發現作者是劉向、劉歆。
他說,劉向是劉歆的父親。司馬遷是史官,是作家,是文科尖子,而劉向父子倆呢,則是文理全才,既有儒學、文學、史學作品,也有天文歷法學、數學貢獻。最主要的成就,是重新研究整理了諸子百家著作,與詩賦、數術、方技等一起分門別類校對、編輯并藏于國家。一句話,當時國家圖書館需要什么,他們編什么。每個領域都有行業祖師爺,如茶業的陸羽,建筑業的魯班,劉向父子則是圖書情報領域的開山鼻祖,開辟了目錄學、校勘學。
我說,貌似后人對劉向比較陌生。
他說,劉向父子作品雖多,且開創性的學術成果在業界也響當當,但名氣卻不如司馬遷,一是因為他們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做編輯做目錄做校讎,工作對象僅限讀書人,不易為大眾熟知。二是同時期的司馬遷攜其作品在后世過于耀眼,黯淡了他們父子的光芒。劉氏父子在才氣、作品上,都不分伯仲。劉歆名氣更大一些,源于他綁定了另外兩個IP,一是西漢的終結者王莽,二是東漢的開辟者劉秀。
我問,如何綁定的?
他說,劉歆跟王莽是發小,同屬學霸天才系列,倆人從小玩到大,命運也自然而然地捆綁在了一起。跟劉秀呢,則是巧合式重了名。劉歆成年后改了一次名,就叫劉秀,被后人給過度解讀了,認為是劉歆預測到了天機,因為下一任皇帝恰好也叫劉秀。至于劉歆為什么突然改名,原因很簡單,漢哀帝叫劉欣,劉歆與劉欣諧音,避嫌,自然要改名。
我說,按理說,劉向是朝中大臣,他應該清楚誰是太子、誰是下一任皇帝,給孩子起名時就應該規避。他給兒子起名劉歆算不算說不通的地方?
他說,劉向給兒子改名的時候,劉欣還沒成為太子,不犯忌諱。漢成帝劉驁沒有合格的太子繼承人,劉欣是劉驁的侄子,是應急替補。不過西漢也恰好毀在劉驁劉欣手里了,壽命都太短了,劉驁四十來歲,劉欣二十來歲。
我問,王莽為什么能上位?
他說,帝王的基因傳承也無法逃脫自然規律,會趨于平庸化。新帝王能量太弱,治理水平有限,高能量的基因又日益增強,大家對高能量的呼聲就越來越高。王莽就是外界的高能量,他是外戚身份進入朝中的,學識、人品、能力都超一流,被稱為周公再世。王莽取代劉家上位,說白了就是強勢基因取代了弱勢基因。
我問,改朝換代,最難的點是什么?
他說,改變認知慣性。因為從上到下,全民都認可家天下,從西漢開始,大家覺得江山就應該姓劉,皇帝那是天子,是上天安排的,任何試圖扭轉這個局面的人,都屬于背叛天意的人。劉邦稱帝是有歷史背景的,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民不聊生,老百姓也有渴望救世主出現的心聲。王莽稱帝則不同,徹底改姓了,老百姓容易出現接受障礙,西漢列車雖然略有搖晃,但是仍然在軌道上有序前行,你突然給開出軌了,那肯定不行,太突然……
我問,王莽知道這些不?
他說,肯定知道。最初,皇帝廢柴,他能力又太出眾,大家都在力薦王莽,希望他能站出來主持工作。雖然大家知道時任皇帝是草包,但誰也沒有想過讓王莽給改朝換代,連這個念頭都不敢有。包括劉向、劉歆父子也是這樣看待王莽的,劉向還經常教育劉歆,要好好跟著王莽學習,好好輔佐他,王莽未來肯定是國家棟梁之才。可是呢,主持工作久了,人就會變,能拿捏住王莽的人越來越少,他自然就有稱帝的欲望,包括后來的武則天,其實心境也是如出一轍。
我問,那如何解決天意問題?
他說,很簡單,編故事就是了。當時王莽身邊有個人叫甄豐,類似今天的神父,動不動就對人間發布“符命”,如同后世太平天國的楊秀清,說自己天父附體,代表神祇跟凡人對話。王莽怎么獲得天子命的?就是他給炮制的。王莽上位后,覺得這個人是隱患,因為他能說你是順應,也可以說你是逆行,所以后來殺了他。
我問,王莽上了臺,劉氏皇族怎么辦?
他說,得天下者得士心,肯定都積極站隊,若是站的足夠近,還會被賜姓。
我問,劉歆是怎么登上歷史舞臺的?
他說,當時國家想搞個圖書館,歷朝歷代攢下了那么多書,有精華,也有糟粕,有積極的,有消極的,不可能直接匯總一下就收藏到圖書館,皇帝就想組織人把古代書籍重新整理一下,這個重新整理是篩選剔除+修改模式。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核心價值觀,皇帝提出了核心價值觀,劉向等人要尋找素材佐證以及固化,還要對歷史文獻進行優化,適合的就留下,不合適的要么修改,要么刪除,劉向就是干了一輩子這個活,《戰國策》就是出自他之手。劉歆呢?基本子承父業,繼續干這份工作,最為普通老百姓熟悉的就是在父親整理的素材之上完成了《山海經》,不過,他真正登上歷史舞臺,還是因為跟王莽的關系,王莽越高,他也隨之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