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把還在熟睡的宸宸弄醒,因為下雨不希望早教課程遲到。宸宸自然是不愿意起床的,也不愿意配合。于是我告訴她,現在是2:50,我們要在4點前到達金寶貝,期間我們還要穿衣服坐公交,我希望你能在三點前把褲子穿起來。當我這段話說完,她很迅速的穿起衣服,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一刻我是很驚訝的。
這件事是對《怎么說孩子才會聽》的一個踐行事例,清楚的描述現狀,將孩子能做的事情具象化,并限定時間,當她明白了也就會去做了。
到達萬達廣場,宸宸想按電梯,可是夠不著我就按了,出電梯后她紅著眼睛委屈的說:宸宸好想按電梯。我擁抱她,告訴她現在我們已經出了電梯,如果你難過媽媽抱著你哭一會,等我們回去的時候給你按電梯。她把情緒發泄之后接受了我的建議。同時在回家的路上我實現了對她的承諾。
很多家長希望能夠立馬讓孩子停止哭泣,我認為這是不現實的,畢竟孩子對事情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表面上通過食物或玩具等方式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可是她內在的情緒垃圾桶卻沒有被清空。孩子會帶著情緒垃圾繼續前進,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在遇到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事時就會突然爆炸,讓家長詫異你為何如此不講道理。教會孩子認識情緒、感受情緒、面對情緒、發泄情緒、管理情緒都是父母需要做的事情。正面溝通負面情緒是一種能力,但這是一個長期行為,最后結果如何還是要看孩子長大后的狀態了,但是我相信,每一次遇到問題并能妥善解決,都是一次次的練習,讓孩子能更好的面對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