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時間10月5日下午1:00(北京時間晚7:00),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裔英籍小說家石黑一雄成為翹楚。
諾貝爾文學獎又一次爆了冷門。
諾貝爾學獎榜上位于前三名的作家分別是肯尼亞作家提安哥、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心疼村上春樹一秒鐘,陪跑第四次。
盡管石黑一雄的所有小說都有中國譯本,但與每一年呼聲都很高的村上春樹相比,石黑一雄對中國讀者來說并不那么熟悉。
石黑一雄是何方神圣?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稱石黑一雄是一位大藝匠家。
村上春樹在文章里說道:
“石黑一雄是我最喜愛的同時代作家之一。有那么幾位作家,只要一有新作問世,我就馬上趕往書店買回來,哪怕別的書剛讀到一半,也會拋在一邊,不管三七二十一翻開就看,為數并不多,只有很少的幾位。石黑一雄就是其中之一。
石黑的作品從來不曾失望過,也從未感到不以為然。作為一個小說讀者,擁有石黑一雄這樣的同時代作家是一大喜悅。而作為一個小說家,擁有石黑一雄這樣的同時代作家則是一大激勵。”
2012年,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節目里介紹過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說集《小夜曲》,并評價道:
石黑一雄雖然是移民作家,但與其他移民作家截然不同的是,他盡可能避免移民身份對自己的影響,幾乎全神貫注地投入去寫一個跟他身份完全無關的東西,而且寫出來的文筆是非常英式的,簡樸的,帶著淡淡的哀愁的,一種幾近失傳的書寫技藝。
去年,作家葛亮亦提及石黑一雄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他的文字里有細膩的東方感,配合西方的語境,很迷人。”
石黑一雄獲獎后,有文學評論家說,諾獎頒給他,可能是出于多元文化的考慮。
石黑一雄于1954年11月8日出生在日本長崎,五歲多的時候,因為父親工作調動,他們一家遷居至英國倫敦附近的小鎮吉爾福德,從此在英國定居。
英語代替日語成了石黑一雄的母語,他學習了大量西方社會的文化,一生都用英語寫作,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幾乎依靠成年后接觸的日本電影、書籍等。
有趣的是,在開始寫作之前,石黑一雄的愿望竟是成為詞曲作者,他尤其喜歡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和萊納德·科恩(對,就是李健最崇拜的那個加拿大歌手)的音樂,期望自己也能創作出了不起的樂曲。
高中畢業,他跑去美國流浪了一年,還當了一陣子的打擊樂手。那時的他,還是熱血沸騰的嬉皮士。直到大學畢業后,他才接受了自己無望成為音樂家的事實。
他開始嘗試寫廣播劇,第一個劇本完成后他寄給了BBC,雖然被槍斃了,但也得到了鼓勵的回復。之后他開始在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學習創意寫作研究生課程。
1983年,29歲的石黑一雄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遠山淡影》,該小說獲得了一致的贊譽,石黑一雄也因此被英國文學雜志評為英國最優秀的20名青年作家之一。
此后,他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寫作道路。1989年獲布克獎,與拉什迪、奈保爾并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三十多年內,石黑一雄陸續出版了七部小說以及一部短篇小說集,最近的一本是2015年出版的《被掩蓋的巨人》。這個數量與其他小說家相比,并不算多。但石黑一雄的特點正是少而精,每部作品都必須經過精細的雕琢。
《遠山淡影》《浮世畫家》《長日留痕》《無可慰藉》
《上海孤兒》《別讓我走》《小夜曲》《被掩埋的巨人》
此外,根據諾獎官方網站提供的資料,石黑一雄還是多部影視作品的編劇,如《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伯爵夫人》等,他的小說也曾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小說《長日留痕》被改編成電影《告別有情天》(1993年上映,1994年獲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8項提名)。
《別讓我走》被改編成同名電影(2010年上映)及同名日劇(2016年播出,主演綾瀨遙),村上春樹對這部小說評價極高:近半世紀的作品,最喜歡的是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來不及買書的黑粉,可以先補一補影視劇)。
最后,和大家分享5部影響了石黑一雄的作品,看看真正的大家喜歡看什么書,可以學習哦。
01.《福爾摩斯探案集》
石黑一雄:我最初是從日語知道的福爾摩斯。大概9歲10歲時,媽媽給我讀了《斑點帶子案》,聽得我很害怕,好幾天嚇得睡不著。但不知為什么反倒更想讀了,自己跑到圖書館去讀英文版的福爾摩斯,就像是“福爾摩斯中毒”。我說的半吊子英語都模仿福爾摩斯和華生,一口維多利亞王朝味道,朋友們覺得因為我是日本人所以說話這么奇怪。
02.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石黑一雄:之后影響我的,就是《簡·愛》了。十五六歲讀時,我頭一次有了自己沒準兒以后也能當作家的念頭。最近重讀《簡·愛》,深感自己從勃朗特那里偷學了不少東西,比如第一人稱的使用方法。夏洛蒂·勃朗特的另一名作、自傳小說《維萊特》也和《簡·愛》一樣使用了第一人稱,這對讀者來說,貌似挑明了許多真相,但實際主人公出于某種感情的原因隱藏了巨大的秘密。
03.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石黑一雄: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我也從中學到很多。這是一部非常長的作品,大學時作為課業被要求讀過,可當時讀著感覺是讓人入睡程度的無聊。等我成了作家,寫出第一部作品以后再讀此書,才領悟到,作者為講好故事,將了不起的技巧隱藏起來了!
04.谷崎潤一郎
《細雪》、《武州公秘話》
石黑一雄:我讀到谷崎潤一郎是在20多歲。在那之前,我喜歡鮑勃·迪倫的音樂、喜歡美國的文化,對日本文化幾乎完全沒興趣。然而,忽然有一天我想試試寫點關于日本的東西,開始接觸日本的電影呀、書之類。
05.大衛·米切爾《云圖》
石黑一雄:再一個影響我的作家是大衛·米切爾,他初次創作的科幻小說《云圖》超越時空,由六個環環相扣的故事組成,情節波詭云譎。我是在45歲時初次讀到他的書,還別說,當時我自認為算是年輕作家呢,誰知徐徐升起的新星作家已經在自己身后了!
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情況一覽
2016年:美國傳奇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獎理由:“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
2015年: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理由:“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代表作品:《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
2014年: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獲獎理由:“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占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代表作品:《星形廣場》 《暗店街》 《青春咖啡館》。
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愛麗絲門羅。代表作品:《逃離》 《快樂影子舞》 《愛的進程》 《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獎理由:“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代表作品:《紅高粱》 《酒國》 《豐乳肥臀》 《生死疲勞》。
2011年:瑞典作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獲獎理由:“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代表作品:《17首詩》 《途中的秘密》 《半完成的天空》 《看見黑暗》 《為生者和死者》 《悲哀貢多拉》。
2010年: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獲獎原因:“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代表作品:《綠房子》 《世界末日之戰》 《城市與狗》 《酒吧長談》 《誰是殺人犯》。
2009年:德國女作家赫塔繆勒。獲獎理由: “專注于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代表作品:《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 《光年之外》 《行走界線》 《河水奔流》 《呼吸鐘擺》。
2008年: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勒克萊齊奧。獲獎理由:“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于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 《訴訟筆錄》 《金魚》《流浪的星星》 《少年心事》 《戰爭》 《烏拉尼亞》。
2007年: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代表作品《金色筆記》 《野草在歌唱》 《暴力的孩子們》、《簡述下地獄》 《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 《簡薩默斯日記》。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獎理由:“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主要作品:《白色城堡》 《我的名字叫紅》 《伊斯坦布爾》。
2005年: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他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后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獎理由:“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并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主要作品: 《回鄉》 《看門人》《生日派對》。
2004年: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獲獎理由:“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主要作品:《鋼琴教師》 《女情人們》 《我們是騙子,寶貝》 《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