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廣場是羅馬眾多廣場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個,它因西班牙大使館坐落于此而得名,它的浪漫也來自于電影《羅馬假日》,正是安妮公主吃著冰淇淋巧遇記者的地方?,F在,幾乎所有的旅行團都把西班牙廣場作為羅馬的必游之地。
意大利不僅是藝術天堂,其濃厚的文藝氣息曾經吸引了許多當年的超級文藝青年來到這里。一批批著名的藝術家、詩人、作家都與意大利有不解之緣,不少甚至直接在西班牙廣場一帶生活過。英國的濟慈、拜倫、雪萊、勃朗寧夫人、D.H.勞倫斯,法國的司湯達、巴爾扎克,德國的歌德、瓦格納,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等都先后在羅馬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永恒的文學,感人的藝術,都是人類對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一個愛好文學和詩歌的游人,如果能在他們景仰的大師生前逗留過的地方坐一坐,一定回味無窮,幸福感滿滿。在他們很可能也坐過的西班牙臺階上坐看落日余暉,也一定覺得妙不可言。
為了避開據說比集會還擁擠的人流,我們一早就趕到了西班牙廣場。還不到八點,慣于夜生活的羅馬還不曾完全蘇醒,諾大的廣場上還沒有幾個人,著名的西班牙臺階也正虛席以待,正好讓我們靜靜地坐一會兒,發發呆,用心享受一下在羅馬的美好時光。我們并不計較它共有幾個臺階,它的三部分臺階代表圣父、圣子和圣體的意義跟我們關系也不大,我們更愿意悠閑地享受此刻的寧靜,也順便想象一下那些作家和詩人當年的心境。臺階右側正是天才詩人濟慈的故居,他在這里,聽著對面噴泉的水聲,走過了他生命的最后時刻。
西班牙臺階,出于意大利巴洛克大師貝尼尼之手,《羅馬假期》的熱播給西班牙廣場賦予了浪漫色彩,年青的情侶們喜歡坐在長長的臺階上談情說愛,單身的女郎更喜歡手捧一個冰淇淋,仿佛自己也成了公主,等待邂逅她心儀的情郎。廣場中央的“破船噴泉“是貝尼尼父親的杰作,正是這對藝術家父子成就了西班牙廣場。
廣場上開始涌入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有的合影留念,還有游客掬一口水來飲。這個破船噴泉的雕塑有一半浸在水里,一副將沉未沉的樣子,然而幾百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就像人們一直擔心著意大利的經濟會出大問題,但看著那么多意大利人整天嘻嘻哈哈地樣子,哪有沉船般的危機感?
旅游團的小紅旗也陸續出現了,該是我們撤離的時候了。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羅馬更有名的納沃納廣場。兩個廣場相距不遠,幾步閑走,一個大大的橢圓形廣場便出現在了我們面前。納沃納廣場非常大氣,面積大當然是原因,但其藝術氣氛之濃才是“氣”之所系。這個廣場的地方原是古羅馬皇帝的娛樂場所,如今,卻是以栩栩如生的噴泉、美輪美奐的教堂以及眾多街頭藝術家為特色的大型廣場,是老百姓的歡樂舞臺,它被稱作羅馬最美麗的廣場,名副其實。
踏入廣場,每個人都首先會被著名的“四河噴泉”牢牢吸引住,說它栩栩如生一點都不夸張,四個角上的每個雕塑都是驚人的杰作,那神態、那身姿、那富有張力地肌肉,都是那么地生動。不愧是大師的作品,他的創作者也是貝尼尼(Bernini),是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我的“口袋旅行”告訴我:四河噴泉代表著文藝復興時代世界上最著名的四條大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恒河,歐洲的多瑙河,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尼羅河和多瑙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河流,但中國的長江和黃河都遠比恒河長,南美的拉普拉塔河也不能跟亞馬遜河比,不知是何道理?當然,這也代表著那個時期歐洲人對遙遠而陌生地方的認知水平,或者就是那個時代大家的共識。四河噴泉中間高高矗立的,是我們在羅馬看到的第四座埃及方尖碑。
我愛看丹·布朗的小說,在《天使與魔鬼》中,四河噴泉正是殺害紅衣主教的四個“科學祭壇”之一,想來讓人不寒而栗。
都說同行是冤家,不分中外,古今相同。當年負責廣場教堂設計的博羅米尼與四河噴泉的設計師貝尼尼是老冤家,礙于藝術家的臉面不能做得太Low,于是他們在設計方案時斗智斗勇,給對方下套。四河噴泉的設計師貝尼尼可能還很迷信,心想:你搞的教堂顯然是要奪我風頭,就你的水平,別讓你的教堂出事時連累我的噴泉,所以他讓四河噴泉里的人物顯示用手擋住教堂的姿態。這有點像香港幾座大樓的風水斗法的故事。不過,依我看來,無論噴泉還是教堂都是難得的杰作,遠不是今天的藝術家有能力創作的。
離四河噴泉南面幾十米開外,是另一座叫做“摩爾人”的噴泉。它描繪的是一個非洲摩爾人站在碩大地海螺殼中,與一頭海豚摔跤的形象,周圍是四個人魚雕塑,噴泉池周圍的玫瑰色大理石,正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不知不覺已經是吃午飯的點了,此時整個廣場人聲鼎沸,人流熙攘,街頭藝術家地攤子都支了起來,架子上、地上都是他們的作品。廣場上還有賣藝人在表演著,四周則是一排排撐著遮陽棚的餐廳,好一幅悠閑的羅馬生活場景。真舍不得離開如此富有藝術和生活氣息的廣場,于是我們在廣場的一家餐廳中找位置坐下了,一邊等餐,一邊看著廣場的鴿子飛來飛去,看著小孩子們追逐打鬧,看著街角的當地老人曬著太陽在聊天,周圍的場景對我們遠道而來的東方人既熟悉又陌生,想象著千年前的羅馬人是否也是這樣過日子的,應該不會,中世紀的底層人民不可能如此清閑,在這里逛來逛去的非富即貴吧。
歐洲的廣場文化由來已久,最早的廣場源于古希臘的政治集會廣場,古羅馬的集會廣場則在規模上更上了一層樓,昨天我們看到的五大廣場遺址是古羅馬時代的登峰造極之作。廣場既是城市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和宗教活動中心。古羅馬式的集會廣場隨著羅馬帝國的垮臺一度被廢棄。自十一世紀起,歐洲商業的重新興盛,城市的廣場又開始凸顯其價值,越來越多的廣場開始得以復活。慢慢地,歐洲各城市或鄉鎮開始把古羅馬遺留下來地舊廣場按照商業活動地需要予以了改造,廣場的文化傳統一直延續了下來。這其實很像中國古代地集市,至今仍然活躍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然而在中國的城市,并沒有興盛的廣場文化。
在歐洲,除了特別高檔的餐廳,大部分餐廳都會臨街辟出一長溜的戶外位置,顧客邊吃邊曬著太陽,感覺特別好,這對于我們怕曬的中國人來說有點吃不消。歐洲小鎮大凡都以一個廣場為中心,總會有個教堂,方便大家做禮拜。廣場成為了各種活動的場所,通常也會是本地區的商業中心。歐洲的廣場名字頗雷同:有的叫皇家廣場,有的叫共和廣場,當然還有人民廣場。規模上看,有的氣勢恢宏,有的富麗堂皇,一般少不了雕塑或銅像,通常都是他們的民族英雄、先賢圣哲、宗教人物。不少廣場還有水池,汩汩而流地泉水可以方便解渴。
羅馬的廣場都很有特色,而且沉淀了深厚的歷史。吃完午飯,我們準備去羅馬的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繼續追隨歡樂的氣氛。一直以來,人民廣場是羅馬的門戶,到羅馬朝圣的人都要穿過這里的人民門而進入羅馬城。人民門也很古老,初建于公元3世紀,現在我們看到的門上裝飾是17世紀時重新修繕過的,擔綱著又是那個鬼才藝術家貝尼尼。貝尼尼對羅馬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有人聲稱羅馬是貝尼尼的城市,這當然言過其實了。以羅馬之偉大,以羅馬杰出人才之多,任何一個人都代表不了她。
走進雄偉的人民門,首先看到大廣場中央又是一個高高聳立的方尖碑,這已是我們在羅馬城里看到的第五座方尖碑了。方尖碑的基座之外是獅子噴泉,四頭獅子盤踞在四個角上,威風凜凜。廣場上有個不太大的教堂,叫人民圣母堂,教堂由大眾出資興建而得其名,廣場又因這個教堂而得名??磥恚嗣駨V場之名不是中國特有的。
我們按計劃趕去羅馬最富盛名的波格賽美術館,雖然它的網站上提醒大家要事先預約,但早在我們出發之前就已預約滿了??墒蔷W上有人說,每個月第一個周末的博物館免費開放日,不用預約也可以進去,他親自試過有效。反正并不太遠,我們也想去碰碰運氣。從地圖上看,從人民廣場背后的小丘陵穿過去就可以抵達美術館,我們也愿意走走捷徑,或許能在不經意間遭遇驚喜。登上丘陵,整個廣場盡收眼底,還可以俯瞰羅馬城的一大片區域,果然有驚喜!路上來來往往都是當地人,看來很少有外來的普通游客選擇走這條路,看見我們在拍照,路人很熱心地主動幫我們一家人拍合影,我們自然也投桃報李,主客皆歡。
波格賽美術館(Borghese Gallery)是羅馬的藝術殿堂,在全世界美術館中的地位一直很重要,每年吸引著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前去朝圣。但由于場館規模的限制,嚴格的人流控制把很多參觀者拒之門外。波格賽是羅馬天主教中僅次于教宗的大人物,這個建筑原是他的私人別墅。同時,他也是大藝術家貝尼尼的贊助者和著名的收藏家。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別墅后來被改成了美術館,陳列品以波格賽個人的收藏品為主,其中包括了大量貝尼尼作品。后來藏品不斷擴充,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遺憾的是天不遂愿,美術館地工作人員禮貌而不容商量地說:沒有預約恕不接待。既然如此,我們今天就干脆把游覽廣場進行到底,我們來到了羅馬又一個著名廣場:共和國廣場。
共和國廣場是紀念1885年意大利從王制改為共和制而命名的,圓形的廣場周邊是幾棟巨大的建筑物,最大的是共和國賓館。廣場中央有著名的四女神噴泉,但此時此刻,我們對噴泉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倒是一側的古建筑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走近一看,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是著名的戴克里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 遺址。眼前的戴克里先浴場遺址雖然只剩下斷垣殘壁,在當年不但是羅馬帝國最大的浴場(可以容納三千人共?。€是跟斗獸場、帝國廣場齊名的最了不起的古羅馬建筑。
按重要性來排,這位戴克里先大帝在羅馬皇帝中排名很高。他出身卑微,純粹靠軍功,得以坐穩皇位。在羅馬帝國危機重重的關鍵問題,他對帝國的軍事、經濟、政治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還力排眾議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歷史上的西羅馬和東羅馬由此產生,還有了東羅馬皇帝和西羅馬兩個皇帝,每個皇帝還有個副手做備胎。在位20年后,戴克里先主動選擇了歸隱,這也是羅馬皇帝中絕無僅有的。
跟中國的皇帝坐擁天下的主宰身份并不相同,古羅馬的皇帝不僅大部分是開疆辟土的將軍出身,而且大部分并不世襲。羅馬帝國的皇帝中,既有雄才大略的英主,也有中興帝國的五賢帝(圖拉真大帝、留下著作“沉思錄”的哲學皇帝奧勒留等),當然也有荒淫無度的暴君尼祿等。最不可思議的歷史玩笑是:一生致力共和的愷撒其實是個無冕君王,大帝的稱號是他死后由后人追封的,有點曹操的范兒。有意思的是,愷撒的名字后來竟然被當作君王的帝號,不知凱撒地下有知會如何想。他的養子屋大維,是第一個稱帝的羅馬皇帝,史稱奧古斯都,正是屋大維結束了羅馬的共和政體,跟曹丕差不多。
公元 1563 年,天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以88歲的高齡,負責將已經廢棄的戴克里先浴場中的一部分改建成今天的天使與殉道者圣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我們現在就站在了她的入口處。羅馬城有好幾個被叫做圣母教堂的,我們也是傻傻分不清的,但這個圣母教堂,卻是天才的作品,必須記得。
教堂入口就建在浴場的殘垣斷壁上,在門口看似乎其貌不揚,但透出一股雄渾之氣,教堂內部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與大部分呈縱十字形教堂設計不同,這座教堂采用的是橫十字形結構,走進教堂后沒有特別的縱深感,卻無比的寬闊。米開朗基羅的天才設計中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戴克里先皇帝大浴場建筑物中的部分框架結構,使得整座教堂地建造周期大大縮短,也展示出了氣勢恢宏的古羅馬建筑的韻味,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和古羅馬文明的完美融合的產物。今天,天使和殉道者大殿是意大利政府的國葬場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
作為集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于一身的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果然藝高膽大,那高達91米的穹頂比萬神殿高了一倍多,也突破了當時的建筑工藝極限。大空間的設計,一掃傳統教堂建筑傳統的壓抑感。然而,這件作品成了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絕唱。一年后,他就以89歲高齡與世長辭。
與萬神殿類似的圓穹頂上,中間也是一個圓孔,圓孔透進來的光照射到地面上。你可能會說:這沒啥特別。但看著教堂大理石地面上的一條銅嵌條,它一直延伸到教堂一側的角落,還有橢圓地天文圖案。認真看了介紹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羅馬本初子午線啊。想想應該是后人添加上去的,米開朗基羅時代對天文學還沒有搞得這樣清楚。介紹說,銅條長度有45米,通過穹頂地孔,夏至正午的陽光會照在子午線一端,冬至正午的陽光照在子午線另一端,這樣的設計讓人不服不行。
教堂后面有個小小庭院,完全是當年羅馬帝國浴場遺址的墻體,讓我驚訝的是,庭院中還矗立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科學家伽利略的銅像,走進細看標示銅牌,居然是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所贈的禮物,設計者是鼎鼎大名的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銅像地捐贈日期是2010年4月28日,這是不太久遠前的故事,我以前對此一無所知。
子午線和伽利略像出現在教堂里,似乎不和諧。我最初的感覺是:以前輿論總在強調科學與宗教的對立,看來也不盡然,如果沒有對科學的起碼尊重,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在這么重要的教堂里,不是嗎?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家本身也是教會人士出身,被燒死的布魯諾也是。把科學與宗教完全對立起來的老觀點必須改改了。曾經我看過一本書介紹圣方濟各,他對突破中世紀的思想禁錮,催生文藝復興功不可沒。
走出大教堂,我們走進了浴場遺址的另一側,如今是羅馬國立博物館,既然無緣波格賽,而且今天是免費日,順便看看這里有什么寶貝。走進古老浴場遺址的老墻,里面是現代化的博物館。一個漂亮的庭院,四周全部是雕塑作品,介紹上說,這里主要是羅馬城內外出土的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的雕塑作品,按理說件件都是古代藝術的稀世珍品??上н@么多寶貝放在一個院子里還真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走了一整天,腳開始不聽使喚了,我們也就走馬觀花,匆匆結束參觀回家休息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