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停不下來!
今年的日漫高潮一浪接一浪。
《鬼滅之刃》劇場版票房大爆,躋身日本影史票房第二位;
《咒術回戰(zhàn)》開播收獲超高口碑,22集根本不夠看!
不夠看不需要害怕,因為年度壓軸大戲緊隨其后。
《進擊的巨人》第四季,系列最終季,在第三季結束的一年半后,真的來了。
在國內最大的動漫粉絲聚集地B站的年度動畫評選中,《進擊的巨人》最終季排名第一,遙遙領先于《咒術回戰(zhàn)》和《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第二季。
從2013年開播以來,7年的時間沒有消磨掉粉絲的熱情。
一般這種連載作品,口碑逐年下滑是再正常不過的,《進擊的巨人》卻一反常態(tài)。
不僅品質有著驚人的保證,而且所收獲的評價是一浪高過一浪。
拿豆瓣平臺來看。
第一季近15萬人評價,9.2分。標準的神作水準。
第二季和第三季評分人數減少,而分數不降反升。
到了第三季的Part.2,豆瓣評分已經升到了9.8。
不是只有幾百人評價那種9.8,而是超過7萬人評價那種。
第四季,第一集開播后,超過1萬人評價。
開出驚人的9.9分。
就算后面評分下降,這樣的高分也是極為罕見的。
①Mappa沒讓人失望
《進擊的巨人》前三季度的制作公司是Wit Studio。
因為連連祭出高質量高收視高票房的作品,日漫粉絲稱之為“霸權社”。
可以說,是霸權社一手把《進擊的巨人》打造成超人氣IP,幫助原著作者諫山創(chuàng)實現暴富的。
動畫彌補了漫畫在美術上的不足,同時吸取了原著故事的精髓,成片出來的效果堪稱是無可挑剔。
沒想到做完了三季后,霸權社宣布放棄制作第四季,令到不少粉絲深感惋惜。
好在原因不是諫山創(chuàng)不給做,另一家制作公司Mappa接手制作。
Mappa正是10月最佳新番《咒術回戰(zhàn)》的制作方,與霸權社一樣有品質保證。
不過兩家公司的風格不同,《進擊的巨人》第四季是否能和前三季的畫風保持一致,以及做出《咒術回戰(zhàn)》這樣的佳作還有沒有余力去做《進擊的巨人》,成為了諸多粉絲所擔心的問題。
12月7日,第四季首集開播。
所有的擔憂煙消云散。
Mappa保證了品質的同時,也沒有讓《進擊的巨人》完全變成“另一部動畫”。
全新的3D效果作用感覺不大,比較有爭議的變化是開場主題曲及片頭動畫,是之前完全沒出現過的黑白畫風,激情燃燒的程度減弱了不少。
以至于正片的色彩也相應沒那么鮮明,整體畫面較前三季要顯得陰冷一些。
(第四季)
(第三季)
微妙的改變是可以讓人接受的。
因為故事來到第四季,從敘事視角到主題,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
畫風隨之變化,合情合理。
②主角換人了?
艾倫·耶格爾是《進擊的巨人》的核心人物,故事從第一季就緊跟著他的視角,引出“全人類建立三道圍墻抵御巨人”的背景設定。
當城墻被超大型巨人攻破,導致墻內無數居民家破人亡,艾倫和好友三笠·阿克曼、阿爾敏·阿諾德踏上了漫長的復仇之旅。
他們一起加入調查兵團,不僅學會了擊殺巨人的方法,而且還探索著巨人和墻外的重大秘密。
到第三季結束,艾倫和觀眾終于得知世界的真相。
不過劇情的矛盾仍未解決,作者通過臺詞說得很明確。
艾倫終于走出墻外,看到真正的大海了,但他卻并沒有獲得自由。
第四季沒有馬上繼續(xù)講述艾倫的故事,而是轉換了視角,來到了花了足足三季才探索到的,另一個人類國家,馬萊國。
跟隨著一個叫法爾科的年輕士兵,一場持續(xù)了4年的戰(zhàn)爭來到眼前。
馬萊國正在進攻斯拉巴要塞,只要攻下,并將要塞下方軍港中的中東聯(lián)合艦隊殲滅,戰(zhàn)爭便能宣告結束。
巨人是馬萊國的秘密武器,不過中東聯(lián)合軍那邊早有了應付巨人的方法。
不同于艾倫那邊用立體機動裝置砍脖子,聯(lián)合軍有著精制的穿甲彈,可以對任何巨人造成傷害。
圍繞著要塞的裝甲列車可以發(fā)射這種穿甲彈,令到馬萊軍頭痛不已。
馬萊的軍方領導打算犧牲多達八百人的艾爾迪亞部隊,來破壞裝甲列車。
這時法爾科的好友賈碧挺身而出,試圖用一己之力摧毀裝甲列車,以避免八百位艾爾迪亞同胞淪為炮灰。
勇敢,機智,野心十足,一場孤膽英雄式的行動迅速塑造起了賈碧這個新角色;
而救治敵軍的法爾科,則是比較善良,柔和。
他們兩人正在為繼承鎧甲巨人的唯一名額做競爭。
根據前三季透露的設定,世界共有九大巨人,可以擁有人類的智慧。其他巨人都只能是沒智商只懂吃人的行尸走肉。
鎧甲巨人是九大巨人之一,現任繼承者是老角色萊納。
他是在第一集中唯一登場的第104期訓練兵團成員,連接著艾倫的主線劇情。
第三季的故事結束后,萊納回到馬萊國,跟隨著上司,現任獸之巨人吉克,參與到了與中東聯(lián)合國的戰(zhàn)爭之中。
吉克帶領著馬萊的巨人兵團,對斯拉巴要塞發(fā)起了猛烈攻擊。
早前預告中的空降巨人,原來是馬萊國的一種常用戰(zhàn)爭策略。
面對馬萊如此恐怖的攻勢,中東聯(lián)合國并非毫無還手之力,避無可避的穿甲彈令到鎧甲巨人萊納吃了不少苦頭。
這場戰(zhàn)爭讓全世界意識到,巨人之力已經不再是一種壓倒性的力量。
以巨人之力作為立國之本的馬萊國不得不再度實施搶奪始祖巨人計劃,以維持超級大國的統(tǒng)治力。
而始祖巨人之力,就在艾倫那邊。
第一集也明確了故事時間線。
距離馬萊的“始祖搶奪計劃”實施,也就是萊納剛潛入進第104期訓練兵團那時,已經過去九年。
第三季情報顯示,成為九大巨人的人類只有13年壽命,那進入訓練兵團前夕成為巨人的艾倫,就只剩下4年壽命。
萊納成為巨人要比艾倫更早,只剩下兩年命,所以他的繼承者已經開始了競選流程。
沒算錯的話,第四季劇情應該是在第三季結束的4年之后。艾倫所在的調查兵團開始了潛伏馬萊的行動,劇情將跟隨著暫時的新主角法爾科展開,最終與主線匯合。
③反戰(zhàn)主題的升華
視角的改變,同時也改變了主題內核。
更準確來說,是升華。
前三季通過艾倫一伙人,《進擊的巨人》表達出了一種對自由、個人意志的向往與追求。
講真,這個主題已經有點過時了。哪怕世界觀設定具有新意。
第三季結尾提出了一個反思想,艾倫前所未有地接近了最終目標,卻陷入了更大更復雜的自我懷疑之中。
走出墻外,殺光巨人,贏得自由,這條路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障礙,那就是戰(zhàn)爭。
原來他的敵人根本不是巨人,而是馬萊國。巨人只是馬萊國的武器。
艾倫要達到目標,就得面對戰(zhàn)爭的殘酷無情。因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目標是否是正確的。
那第四季升華到反戰(zhàn)的主題,就很順理成章了。
馬萊國和中東聯(lián)合國的戰(zhàn)爭,有著許多戰(zhàn)爭片中經常出現的元素。
戰(zhàn)壕,要塞,機槍,像坦克一樣的裝甲列車,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什么好萊塢戰(zhàn)爭動畫片。
其中一個植入的戰(zhàn)爭片元素再熟悉不過,那就是馬萊人強制艾爾迪亞人佩戴的臂章。
賈碧脫下臂章和衣服的時候,還得得到馬萊長官的批準。
這不就是德國人強制猶太人佩戴的那種嗎。
看過《鋼琴家》、《辛德勒的名單》等片的觀眾都能了解一二。
不知諫山創(chuàng)是否有意圖把馬萊國作為納粹德國的影射,反正《進擊的巨人》第四季的反戰(zhàn)主題已經初現端倪。
身處戰(zhàn)爭漩渦當中的艾倫,所面臨的考驗更為復雜多變。
正如阿爾敏所說的,屠殺只是因為思考方式不同。
艾倫為了自由而戰(zhàn),馬萊為了霸權而戰(zhàn),雙方要實現目標,都得以戰(zhàn)爭為代價。
誰對誰錯呢?
或許根本沒有什么對錯可言。
截止至發(fā)稿,第四季的豆瓣評分還是下降到了9.8。
即便如此,也足以讓今年的其他動畫劇集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