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寫這個,是朋友圈里看到tinyfool的老文:文章戳我 所以我想寫寫我自己對于學習的一些心得,也是一種總結(jié)。
1.學習是持續(xù)性的、較難的一個過程
? 我們大部分人對事物的理解是線性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分耕耘必有一份收貨,類似膝跳反射,即時反饋,很難接受蠻長的寂寂無聲。為何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小時候?qū)W習效率最高?并非小時候就是天資聰穎,而是小孩子很少會一個星期質(zhì)疑一次自己收獲了多少,都是悶頭一學就是好幾年,直到學會了才知道哦自己已經(jīng)會了。在離開學校之后,當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情不再像做題和考試之間聯(lián)系的那么緊密的時候,很多人則是淺嘗輒止。只有精明的成年人,才相信10天速成PHP,馬云給80后的30句話。周期短、高收益的投機是人的天性
? ?所以,付出和結(jié)果之間往往沒有那么立竿見影。大部分情況下,結(jié)果以漫長的潛伏震蕩后爆發(fā)突破的形式出現(xiàn)的。
2.學習成本和效用保質(zhì)期成正比
? ?有人會說確實有些實用的tips一學即會,并不難。對的,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比如有部分程序員就被稱呼為“github的搬運工”。所以,我想說的是:越易習得的技能,效用保質(zhì)期越短。
? ?我減肥初始了解了下“哥本哈根13天”——按照給定的食譜堅持13天,基礎(chǔ)不差(肥胖)的人會減至少5斤。實際情況確實有效,但13天后再一周,很多人就反彈了。學習成本確實不高,也就13天的忍饑挨餓。對應(yīng)的,效用也就至多20天。 因為減肥不是食譜里的黑咖啡一杯、200g牛肉/羊肉、脫脂酸奶、不限量蔬菜,而是蛋白質(zhì)、淀粉、脂肪、植物纖維的攝入比例及總量,且攝入總量跟各人自身的新陳代謝也息息相關(guān)。這是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工程,你需要了解你無法抵擋的肉類有紅白之分、脂肪含量有高低,你每天的主食里用全麥好還是精米好...
3.學習也沒你想象的那么難
? ?14年的時候我問貓兔你擅長什么菜。貓兔作為一個會做菜的人并沒有像常人回答“我擅長xxx、xxx”,而是反問我“為什么你會有這樣的問題,做菜不是人人都會么?”當時,我很不理解。但在我自己做菜之后,我就漸漸明白為何貓兔會有這樣的反問了: 其實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或及具體事情的很多階段并不存在你會不會,只有你選擇去做或不做。然而很多人過分拔高一件事情的難度來讓自己心安理得的不會 。
? ?想到有句玩世不恭的話“你以為你是誰”。大部分人或許并沒有強烈的地認為“自己是誰”,但對于“自己不是誰”卻有明確的答案,所以才有很多“我就是不...”的答案。問題在于,你的答案到底從何而來?是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的檢驗,還是純粹出于人類的天性:懶惰?
4.快速見效的正向激勵很重要
? 戰(zhàn)勝天性是件困難的事情,就像父母給我取名X勤,期望我勤勤勞勞,但現(xiàn)實是我依舊懶成大伏天的狗一樣...
? 還是用我減肥做說明,“哥本哈根13天”其實是個不太健康的減肥方法,但我依舊嘗試了。原因是我需要13天后體重秤上那變化的數(shù)字及同事好友“你瘦了”的驚呼來給自己激勵,增強對健康飲食整個計劃的信心,讓我能堅持下去。古文有“將欲取之 必先予之”,像是要套牢股民,就要先讓股民嘗點甜頭,就這么個理
(原本想用游戲里的收費價值點設(shè)計來做說明的,這個更值得深思)
5.跳出自己的井
? ?坐進觀天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我們也不想做那只無知的青蛙。但在智能推薦、個性化如此火爆的當下,你每次點擊、瀏覽、輸入都讓互聯(lián)網(wǎng)更了解你,你主動或被動接收到的都將是你喜歡的信息。線下也逃脫不了,不談線上對線下生活決策的影響(你會打開點評決定你要去哪吃飯),你也是看你喜歡的電視、聽你喜歡的歌、交你喜歡的朋友、聊你喜歡的話題。在以前,所謂的井是地域(沒有能力了解遠在西方的信息);而現(xiàn)在,所謂的井是偏見/偏好(有能力了解遠在西方的信息但我不愿意或不感興趣)。
? ?很近,也可以很遠。我們并沒有更全面的認知世界,反而更容易偏見更深及印象流。如果沒那么大的負擔,跳出去認識些跟你不一樣的人,看一些你沒看過的書。當然,如果工作需要,比如產(chǎn)品狗,分析目標客戶、業(yè)務(wù)場景時,這是必備技能。
? 勇敢的向前邁進吧,你看到的風景將是那些留在原地的人無法感知的。“在空間站的133天,周末的日落,晚安”,就像頂部的圖,由Scott Kelly在宇航空間站所攝——
? 獨獨屬于你、他人無法感知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