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位好朋友遇到了事,心情很低落,于是一邊跟我傾訴,一邊問我該怎么辦。
接下來我便一條一條地開導她,給她講道理,每一條都非常認真地在幫她解決問題,朋友點了點頭,但似乎并沒有因此開心起來,反而又去找別人吐槽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同樣的經歷,是否也遭遇過這樣的尷尬,明明是在用心幫助對方,對方非但不領情,甚至可能被你說得更郁悶。
我一直在想,我并沒有說錯,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
后來,我慢慢發現,生活中大多數的人之所以抱怨,有時候只是需要抱怨能被聽見,有時候只是需要讓人看到自己的辛苦,也有時候僅僅只是確認自己不是世界上最慘的那一個。
我們講道理很不錯,但對于他們來講,真正重要的是跟別人一起,得到認可和支持,亦或是陪伴。
大多數人需要的,其實是先保留一段自己的節奏,和周圍的人一起吐吐槽,僅此而已,不需要長篇大論來開導。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擁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如果結論不是自己下的,而是被別人強加的,無論對方的觀點是否正確,都會本能地要找回這種自由,以體現自身的自由意志。
而我認為當我們遇到這一類人的時候,當我們想要去給對方講道理的時候,可以學習像老師一樣,去講一個故事,讓聽的人從這個故事中自己總結出這個道理,當他能自己總結出的時候,也就能欣然接受,而后釋懷了。
所以,我們一起學習,做個講故事而不講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