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1年9月24日下午,15:30的時候,在車站機務段小巷內的中天書店,沿著逼仄的樓梯,登上二層的雜物存放間,翻騰出一本生活·讀書·新知的三聯出版社版,程虹著的《尋歸荒野》(32開本、277頁)
? ? ? ? 一打眼這本書的封面:左上角是華文彩云體的“尋歸荒野”四字書名、右上角為英文手寫體的 “Return to the Wilderness”。左下角彩色插圖為阿瑟·杜拉德的美國哈德遜河畫派作品《山毛櫸》。腦子里立刻尋找,對這本書的第一觀感,只感到,這本書可能是高中生學習的英語簡易讀物吧?翻開書本,又見是全中文的作品,就想到,這會不會是留學生的《歐游雜記》呢?
? ? ? ? ?再看作者程虹,當時,也只算是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名字吧,誰能有“前生今世”的預見。而如今,這名字,卻是尊貴、博學的象征!
? ? ? ? ?也就是說,當時也是心閑事,多翻了翻這本書的書頁,才知道,這書是研究別具美國特色的文學流派——美國自然文學史的專著。也因為這本書的閱讀,使我了解到、并喜歡上許多外國自然文學的作品。
? ? ? ? 第二天下午,14:24,閱讀程虹著的《尋歸荒野》。見書中這樣介紹美國哈德遜河畫派作品的特色(P79頁):
? ? ? ? “在科爾及其哈德遜河畫派的其他作品中,除了明暗對比法外,畫面上總是懸著一層神秘的薄霧——大自然的面紗……那層薄霧則反映出愛默生對自然的另一種解釋:自然的神秘。而后來的自然文學作家則寧愿保留著這層薄霧,使它成為緩解人類與自然這對矛盾的媒介”。
? ? ? ? ?我就想:偏好返璞歸真和精于人情世故,原來古今中外,無例外的,是一對矛盾。怪不得,就是閱讀遍梭羅的《河上一周》、《心靈漫步》以及《瓦爾登湖》,再加上吉卜生的《四季隨筆》,也不能稍減弱了心中對人生的粲然、對人際間那種溫馨爛漫等等情愫的追逐和認同感。
? ? ? ? ?心里經常會有感觸,會感受到工作時,總是有許多做不完的事情,且亂無頭緒;假日里,歇工時,總沒有歇過來勁兒、緩過來神兒的爽快。過了假期,又緊鑼密鼓的,沒有個消停的時候。心里邊,就總是若有所思的,似有似無的,時不時會意識到,應該有什么等著自己去做、自己應該有更神圣的使命要完成似的……
? ? ? ? ?總是耽于空想,什么也沒有開始做,最后只落得個一事無成的空遺憾。就好比想了一遍遍的,要靜下心來、調整好節奏,要學習一下怎樣去練習太極拳的,而一推再推,不是這不行就是那不就緒的到現在一直沒有實施一步,現在,也就什么也不是一樣。
? ? ? ? ?眼下,只有狂淘書攤兒,就是淘書回來,淘的書看不過來,成了負擔了,也比手里、心里除了沒有、還是什么也沒有,要踏實一些吧?!
? ? ? ? 2011年10月7日,上午09:04,。國慶小長假,將要結束的時間,我選修程虹教授的《美國自然文學》課程,也整理出了知識點小結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國自然文學
? ? ? ? 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與個人的思想行為關系為主的自然散記,到當代主張人類與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學。
1、P27頁。約翰·史密斯(1580--1631)。代表作品《新英格蘭記》;
2、P28頁。威廉·布雷德福(1590--1657)。代表作品《普利茅斯開發史》;
? ? ? ?“夏季已過,滿目蒼涼,整個鄉野,處處皆是森林和叢林,展示著一種荒涼野蠻的色調。”
3、P32頁。喬納森·愛德華茲(1703--1758)。代表作品《自傳》、《圣物的影像》;
4、P33頁。約翰·巴特姆(1699--1777)。“美國植物學之父”;
? ? ? ? ?“在大自然的有機世界中,約翰看到了秩序、平衡和相似。在萬物的聯系中,他發現了所有的動物和植物之間共有的智能,相信植物也有知覺和意志。他曾舉例說,當你走近一朵盛開的雛菊并觀賞它時,它會立即合上。”
5、P37--50頁。威廉·巴特姆(1739--1823)。代表作品《旅行筆記》;
? ? ? ? ?巴特姆描寫的在阿拉塔馬哈河畔經歷的那場暴風雨,則像一幅自然之壯美的畫卷:“灰紫色的云聚集在清晨那皺起的眉毛上;來自東邊的騷動的風開始顯示它的威力。啊,原本溫柔而沉靜的阿拉塔馬哈!你是如此地被激怒!你那搖動的表層使得一切都變得面目皆非、模糊不清,而最終消失在迷蒙之中。暴風驟雨壓彎了孤傲的叢林,吹倒了戰栗的小草,把驚恐的動物驅趕進它們的洞穴”。
? ? ? ? ? 巴特姆正是巧妙借用了“壯美”這種表達方式,來展示或確定獨特的美國自然與心靈的風景。
6、P52頁。亞歷山大·威爾遜(1766--1813)。代表作品《美洲鳥類學》;
7、P67--81頁。托馬斯·科爾(1801--1848)。代表作品《散文》;
? ? ? ? ?“夕陽下,銀裝素裹的小叢林像沐浴著鉆石雨似地閃閃發光,透過黃昏的天空,無數星星閃爍著夏日所不曾見過的純凈的光芒。”
8、P82--95頁。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03--1882)。代表作品《論自然》;
9、P103--123頁。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代表作品《瓦爾登湖》、《散步》;
10、P124--136頁。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代表作品《典型的日子》;
11、P145--158頁。約翰·巴勒斯(1837--1921)。代表作品《延齡草》、《冬日的陽光》;
? ? ? ? ?有人稱:讀巴斯勒的書,就像是在進行夏日度假,在田野中散步。
12、P159--175頁。約翰·繆爾(1838--1914)。代表作品《優勝美地山》、《夏日走過山間》、《阿拉斯加游記》;
13、P176--191頁。瑪麗·奧斯汀(1868--1934)。代表作品《少雨的大地》;
14、P203--217頁。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代表作品《沙鄉年歷》;
15、P218--235頁。愛德華·艾比(1927--1989)。代表作品《大漠孤行》;
16、P236--250頁。安妮·迪拉德(1945-- ? ? ? ? ? )。代表作品《汀克溪的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