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越來越快的城市生活里,開始流行“善良”。人們也開始按照是否善良這個標準來參與評判周圍的人和事。
從基礎教育開始,我們都能看到老師和家長,在孜孜不倦地教導下一代要善良正直。出生于80年代的我們,對于課余時間分小組做“好事”并不陌生,談起來還會有種很懷念的感慨。幫助老弱病殘孕,讓“弱勢”群體感受到溫暖。這些,我想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一定不會陌生,還有可能舉出很多實例或是親身經歷呢。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善良,提倡行善,讓我們不由地想到善良這個標準在我們的社會里的確是倍受重視的。同時,我們有沒有發現還有一些現象出現呢?比如,相親或是談戀愛,當其中一個人真的沒有什么現代社會尊崇的優勢的時候(漂亮,富有,高技能,時尚理念等等),介紹人一般都會說這個人心好,善良,孝順;當一個小朋友很淘氣,學習成績落后等,家長或者老師會有些無奈地說,這個孩子還是個善良的孩子;當一個單位里出現一個職員,工作能力不強,效率低,執行力差,合作能力較弱,無創新精神,可是出于某種原因,不能辭退的時候,領導會說,這個人很善良,不會做出對公司不利的事情。我們仔細觀察這樣的現象,便可看到,其實我們非常重視的善良,在我們做“優先排序”的時候被排在了最后,有人會說,這正是我們重視善良啊,把善良作為一切的基礎,可是,在以上這三個現象中,人們都只是無奈地接受了那個善良的人,孩子和職員,而不是很慶幸得到了他們。
是的,善良,的確是一切的基礎。但是,善良,并不能被要求,被教授,被灌輸。善良,ta的家和目的地都是心,由一個人的心發出,到達另一個人的心里。當我們被告知一定要善良的時候,這個教導的話語就是在傳達一個意思,善良不是自然情感,需要我們后天習得并為之努力。 于是,在遇到一些困難或是看到別人陷入困境的時候,接管我們情緒的也許就是后天習得的慣性動作,場景便是對于那些“弱勢”群體的“幫助”。那么,他們真的需要那樣的幫助嗎?還是他們更愿意自己搞定?這就需要我們用發自心底的善良來搞清楚他人的需求,伸出我們的手,該把力量用在何處?
還有個現象,當我們身邊的朋友遇到煩惱,向我們傾吐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都在做勸說的動作,告訴ta什么是好的,什么對ta比較好,還有一些看起來很符合邏輯的人生哲理,甚至還要大費腦筋地幫ta想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把我們能想出的都告訴ta??雌饋恚覀兒軌蚺笥?,很貼心,實際上,我們只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幫助行動來滿足我們被需要的心理需求或是展現我們自己知之甚多的技能型需求,這樣便可以告訴我們自己,在這個技術治理的社會發展中,我們是被需要的,是有用的。其實,這個遇到煩惱的朋友在向我們傾吐的時候,ta只是需要傾吐,如果我們真的能幫上什么忙,那就要問問我們善良的心,也許靜靜地陪伴和允許ta傷心煩惱可以算是盡心了。這樣,我們便不會輕易變成別人的依賴, 被需求并不是我們做人的最高需求,那就可以不要。
善良,也許可以被定義為尊重一切和忠于自己。當然,還有其他可能的定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定義。我們不需要做善良的人,因為我們就是善良的。每個人都是善良的,你越是要求自己做善良的事情,那代表,你越是懷疑自己的善良,請靜下心來,向內看看真實的自己。對自己誠實,接受他人的世界,沒有比這更加輕松容易的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