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我:“為什么我家孩子那么暴躁,動不動發火?”
也有人問:“我家孩子內向,在人多時不敢說話。”
這是兩個相反案例,但我把這兩個現象用四個字形容成:“情緒反應”。相比第一種反應,第二種的調節難度大得多。
有家長會說:“我要改變,反省自己,言傳身教,不要動不動對孩子發火。”這個特別難做到。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是每個個體身上都有不同的角色扮演,當作為孩子時,當作為父母時,當作為職工時,我們的情緒反應在特有的環境各有不同。
就像,我們不會輕易對我們的客戶發火,即使對方不夠買我們的產品。但如果我們叫小孩必須做什么時,他們不做,我們就無法控制自己了。我們對領導也不會輕易發火。這就是特定環境下不同情緒反應。
那如果你本身是慢性子的家長,你的孩子慢悠悠的概率會變大,如果你是那種一點就爆的家長,你的孩子多半也是如此。這里講到言傳身教,大家都在寫,都在說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實際上,大多數人沒能力刻意做到正確的言傳身教。
什么叫刻意做到正確的言傳身教?
言傳身教真的重要嗎?
你本人自己就會隨手亂扔垃圾,但你看到小孩亂扔,你就會說:“不要亂丟垃圾,掃地的人多辛苦呀!”可,真正環保的人,第一反應就是撿起地上的垃圾,放進垃圾桶。直接做正確的示范。
所以刻意去做正確的言傳身教,是有難度的。也很難在每個方面維持得那么好。
我記得我也寫過:“凡是最終刻意而為之的教育都會失敗,因為父母并不熟練。”
如果你刻意為了教育孩子,刻意做出的榜樣。你的教育就會有痕跡,你的孩子能夠分辨,一旦他分辨出你是刻意,那么你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小。
現在,我們再回頭理解,什么叫“情緒反應”。首先來觀察現象一:放學后,孩子回家,看到餐桌上有水果,拿起吃了起來,吃完去了趟廁所,然后在自己房間里玩了起來。這時媽媽在嚷嚷:“你回家后不能先寫作業嗎?你先寫作業等下叫你吃飯”。
現象二: 孩子寫作業期間不是喝水,就是吃東西,要么看課外書,要么總是動來動去,要么走來走去,這時媽媽一看孩子動就吼。
現象三,孩子說:媽媽我出去玩,媽媽冷淡地問:你作業寫完了嗎?沒做完不能出去玩。(常用這句話的家長以后換一個表達:做完了立刻可以出去玩。這是正面的暗示,孩子就會得到一個信息“我只要做完了就能玩了”,而沒做不能出去玩這句話,孩子得到的心理暗示是“不能出去玩”。)
現象四,媽媽不耐煩說:我不是說過了嗎?不能這樣……
那到底什么是情緒反應?情緒反應的意義在哪里?以上4個現象的媽媽在面對孩子的事情上都帶有某種程度的情緒。大家再回頭往上看加粗的字體,是不是能總結出來幾個情緒表現詞。
你對待事情的反應,通常由最簡單的四種情緒表達出來:喜怒哀樂。
第二層次是:冷靜、著急、理智、幽默、感性。
言傳身教的本質等于模仿。孩子在模仿你對待事件處理的反應。孩子是無法學習你的情緒的,我們常說的這孩子脾氣像他爸爸。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孩子的情緒反應像他爸爸。
這孩子像他媽媽一樣,幽默開朗。正確的說法是:這孩子的情緒反應像他媽媽一樣幽默開朗。我們面對現實生活時,在不同的環境下的情緒反應都是不同的。所以,言傳身教是高級術語,也是一種共情關系。但本質是模仿。
解決方法:如果你想孩子面對事情時,不要暴躁,那就在你面對自己的生活時,遇到令你暴躁的事情時,要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處理方式。孩子學習的就是你的情緒反應。
很多家長總是說:“我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我要改變自己的情緒”,這很難。控制自己是痛苦的。有時候教育孩子,真的也是在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