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懼死亡比死亡更可怕。
——赤井秀一《名偵探柯南》
死亡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它。這觀點在動畫片柯南里面都會讓孩子看到。
我記得自己小時,大概五六歲的光景,每到睡覺前自己一個人躺著的時候就會東想西想,想的最多的就是死——我死了怎么辦?我爸爸媽媽死了怎么辦?我姥爺姥姥死了怎么辦?我好朋友死了怎么辦?一圈人都想完,在害怕死的各種擔心、恐懼中困得閉上了眼睛,終于睡著了········
或許每個小孩都會經歷怕死的階段,現在又到了自家的小人兒也在顧慮這個問題。
清明是祭祖掃墓的時節,免不了孩子也會面對已經仙去的親人。
如何跟孩子談生死,這貌似也是一個蠻敏感的話題。
就像剛開始說的那樣,當父母意識到孩子已經開始考慮生死問題時,我們做父母的更多是需要引導孩子如何看待死亡這一現象的。
1、不提前引發“死亡”話題,根據孩子的年齡及狀態來引導
如果孩子還未到對于“死亡”害怕的年齡段,只是恍恍惚惚對生命有一些概念,僅僅懂得有活的生物還有不動、死了或者消失的生命,那我們作為家長無需提前喚醒孩子對死的過多認知,只需要引導TA關愛每一個生命(包括花花草草、小昆蟲)就好了。
當你意識到孩子已經開始恐懼死亡時,不要回避或者忽視孩子的這個問題。如果你只是告訴孩子死亡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死或者讓TA不要想這種問題,甚至當你聽到孩子問這個問題引發了自己的焦慮情緒的話,不僅起不到好效果,或許會加劇孩子的恐懼。
2、視孩子的性格特點、家族情況來引導
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不同,比如膽汁質熱情好動、大大咧咧,談心過了很容易就把這話題扔腦后了,不容易想太多;多血質孩子開朗活潑,嘻嘻哈哈過后也不容易有太多顧慮;粘液質孩子平靜踏實,比較沉穩,雖然會想得多,但想通之后就沒什么問題了;抑郁質孩子沉靜穩重,有點多愁善感,想得多也比較容易想一些不好的事情,這就需要父母更細心地觀察孩子、耐心引導。
在有些家庭里,親密的家庭成員去世會讓孩子直接感受并接觸到死亡,可能會直接引發孩子對生死的思考及情緒,這時候就更加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疏導。
如何跟孩子很輕松地談論這個話題,我想我們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點在于消除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先從普遍性入手
孩子雖然表面是關注的死亡這件事情,但真正讓TA不舒服的還是對于死亡的恐懼。
TA會有各種猜想、擔心、對未知的恐懼,這才是讓TA一想到死亡就睡不著、吃飯不香的原因所在。
我們做父母的需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對死亡有恐懼,這是正常的,讓孩子知道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存在。
可以跟TA舉一些小例子,比如自己小時候也怕死怕地睡不著,這樣TA就覺得連最親近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真是很普遍呢。
2、告訴孩子,如果害怕就害怕吧,跟害怕做好朋友,其實害怕也很害怕呢
雖然這句話很繞口,但是給孩子講了孩子會哈哈大笑,原來心里的“害怕”還在那里發抖害怕著呢。
當我們把恐懼看做一個好朋友時,對于這份恐懼就顯得沒有那么害怕了。
不需要抗拒內心的各種情緒,這些情緒只是幫助我們向內看的最棒媒介,我們只需要關注著它,讓它充分釋放,自然而然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當孩子恐懼時,告訴TA,好好跟這個恐懼呆在一起,雖然這個感覺不好,但當把它當做朋友好好感受它時,那種恐懼的感覺就會慢慢消失,不信自己試一下吧。
3、肯定地告訴孩子,我們會陪TA很久很久,生命雖然會消失,但心中愛的牽掛永遠都在
人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
——獨木舟《深海里的星星》
其實孩子害怕的還是對于不確定的恐懼,這里面的不確定包括對于死后會怎樣的不確定、對于親密人兒萬一離開后的不確定、對于自己未知的不確定·····
做父母的就需要讓TA的各種不確定都變為確定。
如果孩子愿意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跟孩子想象一下死亡后的世界是怎樣的,或者人死后會不會又去到另一個更棒的空間·····
4、把愛滲透到死亡恐懼中
孩子對死亡的恐懼最本源的還是來自于愛,因為愛自己、愛家人才會有那么多恐懼。
我們需要把這份愛找到,并讓孩子感受到死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有時候一些人事物雖然消失了,但我們對他們的愛永遠都在,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紀念他們,用更積極地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來緬懷他們。
5、利用多媒體和書籍讓孩子體驗生命的生與死
在網絡上、現實中有很多涉及到生死的動畫視頻、兒童繪本、讀物都可以收集起來,供這個時期的孩子通過閱讀、視聽來了解生死問題。
很多關于死亡的話題的繪本、動畫做得都非常溫暖,又帶有夢幻色彩,給孩子讀后、看后,或許TA會對于這個話題變得更加釋然。
愛是我們死去時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能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小婦人》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恐懼死亡的時期,當我們能正視死亡、無懼死亡時,會變得更加自由。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李小龍的話:
死亡只是一個過程的結束另一個過程的開始,無懼死亡才會更明白生命的意義。
——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