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三千尺,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焙孟裨诠艜r候,頭發就被賦予了很多意味,而我國古代男女皆留長發,這似乎是受“身體發膚,授之父母”的觀念的影響,不輕易剪發,但這也讓頭發在敏感多才的古人眼中多了一份情感的寄予。
在我小時候,什么發型設計都還沒有出現,再者說,那時在小城里,在大人眼里對于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來說,不用那么講究,管他男孩女孩,全都清一色的短發,當然男孩的頭發會稍微短些,但是,當男孩女孩都扎堆一起玩兒的時候,基本是“雌雄莫辨”了。
小時候,我就特別怕剃頭,因為不管男孩女孩,剃頭師傅都會用電錐子貼著頭皮,把我們的頭發剃得短短的,我對于那發著可怕的猶如鋸木頭的“滋滋”的機器聲的電錐子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因為我總感覺它好像會把我的頭鋸下來。每次媽媽帶我去剃頭對我來說都是晴天霹靂,一見剃頭師傅,我就直哭,坐上椅子更是嚇得不敢動,只能在椅子上抽泣。剃頭師傅為了向我證明完全不會傷到我,還故意拿電錐子在我臉上推了幾下,于是嚇得我更加大聲地哭了起來,惹得店里的其他人都一陣樂,好一陣勸我才平靜下來。剃頭的時候真是座如針氈般煎熬,剃完后,我擦干眼淚,又生龍活虎地跑去瘋了。如今,那種令我害怕的電錐子好像卻已少有了吧。
慢慢長大,愛美的女孩漸漸開始蓄長發,讓媽媽把長發扎成各式各樣的辮子,馬尾,雙馬尾,麻花……再帶上幾朵花,夾一個閃亮的小夾子,就會感覺自己像公主一樣美了。后來媽媽忙,嫌麻煩,不愿再幫我梳頭,要帶我去剪短,我哭鬧著死活不愿,于是開始學著自己梳頭扎辮子,雖然松松垮垮,歪歪扭扭,無比難看,卻也自得其樂。到最后也能梳一頭整齊的辮子了。
到了高中,長發已及腰。學校管得嚴,為了讓我們“專心”學習,教導主任一聲令下,勒令女生全部剪短發,否則停課!對我來說又是晴天霹靂,我百般不愿,可也沒有辦法。那時我還寄宿學校,沒有手機,借了同學的手機打電話給我爸哭訴,剛一接通,叫了一句“爸”,就嗚咽地哭了,說我不想剪頭發,把爸爸也嚇一跳,好說歹說勸了我好一陣,掛完電話,我還是坐在床鋪邊,邊吃午飯邊流眼淚,好像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沒有了希望。最后還是在學校的強勢威逼下,剪短了那三千煩惱絲。我現在回想起我那天邊吃飯邊痛哭流涕的樣子就會覺得很幼稚搞笑,但是唯一內疚就是自己的不懂事,也讓父母也都跟著一起為我難過操心。之后也就過了三個多月的樣子,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來的沖動,跑去理發店,把已經齊肩的頭發剪得更短了,我爸那時打趣我說,怎么不再剪短點,當個男生好了。我也就害羞地笑了笑……
現在我們的限制少了,各種發型的設計也越來越多了,甚至上升成了一種藝術,于是我們的選擇也就多了。我也不知道我那微微卷曲的發梢是否會卷出幾分柔情與嫵媚。但我還是偏愛黑發的,并不鐘情于染成其他顏色的頭發,因為只有黑發才可稱之為青絲,在長發披肩的時候才可如潑墨。
青絲,“絲”亦“思”,在古代就有女子剪下一縷頭發,用紅繩綁住,送給自己不能經常見面的情郎,見物如見人,睹物思人。這一縷青絲,承載的是兩地的綿綿相思之情,也是有情人情義相通的見證。而頭發之所以稱為“煩惱絲”的緣故也就是在此吧,如果求之不得,徒生相思之苦,那么煩惱絲,其實就是煩惱“思”吧!
在書中,也讀到過蘇武在去匈奴時為自己的妻子做的“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的《留別妻》,也有新婚時,把男子和女子的一段頭發綁在一起,從此既不分彼此,也相敬如賓,成為結發夫妻的傳統。所以青絲就是美好愛情的信物。
那一縷縷青絲啊,藏著的是一縷縷道也道不盡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