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方文明的了解一直以來實在只停留在聽說層面,因此10月15日《西方文明的源流》課程,可以說是第一次與西方文明親密接觸。要說有深刻感受,除了后續要精耕細讀老師推薦的《你往何處去》、《哲學的起源》等補課,目前實在腦袋空空腹中空,只能局限地關注以下幾個知識點:
一、羅馬的命運說明:政治不代表一切
那么什么能代表一切呢?
學生不認為政治能代表一切,也無法回答什么能代表一切,所以認為沒有什么能代表一切,所以“政治不代表一切”這句話又有什么意義呢?
二、黑暗的中世紀:人們干嘛去了
經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好端端的文明,因為城邦的陷落而停滯甚至消亡,中世紀早期近300年沒有文化,沒有紙質文獻留下,沒有文字記載,希臘文明類似仆人角色服侍基督教。從主觀上,學生是想不通的,人類究竟是復雜且單純的,可以被任何東西迷惑雙眼,可以烏合之眾、隨波逐流,在各種人性角力中允許文化消亡。歐洲的人們就在一個這么長的數百年里,集體失智,對后世是有警示意義的,如何避免事件再次發生,值得探尋。
三、東方文明是怎么做到生生不息、兼容并包的
課上老師提到“生生不息、兼容并包”這8個字是東方文明的概括,引起了學生的好奇,東方文明是怎么做到生生不息、兼容并包的?根據查閱資料,得知中國之所以能五千年來生生不息,有人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就是說華夏文明確實是一個幸運兒,因為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所以在歷史的長河里不但沒有消失,而且還代代相傳繁衍昌盛。但事物都有兩面性,正是這種地理的優越性又讓中國在百年近代史上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割地賠款、屈辱求和,飽受西方和東方列強的欺凌。
所以文明如何做到與世界同步并“持盈保泰”是個技術問題,這個技術問題,可能更多的要留給執政者和學者,去從國內外文明更迭的角度去找到答案。(同樣,“持盈保泰”對個人而言也是個技術活,如何可持續跑好人生的馬拉松,自己修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