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選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學習目的:學習者通過學習積極主動概念,了解意義,學會用積極主動的步驟重新評估事物
R原文片段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選擇決定了今日的我”的觀念,才可能說“我有權另做選擇”。 思維意識會決定行為和態度,如果有意識仔細檢查,我們會發現這些都會在我們的人格地圖上體現出來,比如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積極處事的真實寫照。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國債或核戰爭等等,這些都可以歸入**“關注圈”**,以區別自己沒有興趣或不愿理會的事物。 關于圈內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范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觀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哪個圈,就可以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
I拆書家講解
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的使用自我意識,在任何刺激和回應之間,直接擁有更多選擇權利,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這就是積極主動。就是你要自己為自己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負責任,在“任何刺激和回應之間擁有選擇的權利”,這就是“你的選擇決定了你成為什么樣的人”。很多人都知道“習得性無助”,當小狗在電流刺激下,只能哀鳴的時候,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選擇權的。比如一些小伙伴在面對學習任務的時候,會說:最近太忙了,我沒有時間呢!甚至給不惜給自己打上一個“懶癌患者”的標簽。從而推脫成長的機會。我們發現我們在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的時候,可以幻想出未來創造了條件的場面,我們會十分興奮,同時當我們回頭看到當下現實的時候,會聽到一些聲音,比如我不能…/我不得不…/可是…/要是…就好了。
而其實人性的本質是主動的,在遇到壓力和刺激的時候,其實,我們擁有重新選擇的機會,讓我們有責任,有能力去適應當下的環境,甚至能去主動創造有利于我們的環境。怎么做呢?三個步驟:
覺察。當我們感覺“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要是我……就好了”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覺察。回顧這句話“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我們有充分的選擇權,那么我們的這種第一感覺,是否是唯一的選擇權呢?
切換。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有負面的,無力的消極想法或者語言以后,第二步是我們需要問自己,我怎樣能夠用正面的語言去表述這個問題。如:“要是我有更多時間就好了”改成“我打算在我有限的時間內,做XXX,達到XX標準”。
澄清。當自己想要做某事,卻無法實現的時候,切換思維模式以后就需要澄清一個問題——我剛在關注的事物,哪些自己通過努力可以掌控,可以改變?這些改變在我的努力之下可以達到什么程度呢?
完成這三個步驟以后,去執行自己的行動計劃吧,長此以往,變成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A拆為己用
A1(聯系過往經驗)
原來在的公司是一個國企,工作中最討厭的是提交周報這件事情,覺的流于形式,毫無意義,浪費時間,而且即使交了也沒有領導看,這件事完全就成了領導評價績效的一個由頭,和工作狀況完全無關。覺得有的同事根本沒有用心工作,只是在做周報匯報工作拍領導馬屁這些行為上下功夫,反而很得領導賞識。這件事情一度讓我很是郁悶,覺得這種狀況不是良性狀況,自己又在拍馬匹做周報等方面有點無能為力,雖然工作內容方面自己進行還算不錯,但和領導相處非常不順利。
后來覺察自己的抵觸情緒完全是以自己的評判標準為標準得來的,這種標準讓自己每次交工作周報都很消極被動,而且以自己的標準完全否定了提交周報的意義和價值,站在領導的角度上來分析,即使領導不去看它,至少這也表現出了各個員工的一種工作態度。我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它,而是按公司的要求去做好它。
覺察之后,我盡量在意識上認可這件事,即使是提交 周報這件事情對工作本身來說毫無意義,把它當成只是一件儀式感的事情去好好完成這本身也是這件事情的價值。
后來的周報提交 工作進展的較為順利,和領導相處也良好起來。
A2(規劃應用)
想一想,今后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情,你怎樣通過積極主動的方式,行使你的選擇權?
.1、如果以后再遇到我認為沒有實際意義和價值卻又不的不做的事情的時候,我會試著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考慮這件事,即使在另外的角度仍找不到認可的價值 ,我會試著自己賦予它一個意義和價值。
2.任何的刺激和回應之間,我們都有的選擇的自由,即使是某些事情與我們自己預設的標準不一樣,我們還可以選擇是平靜的去完成?,還是消極的去抱怨(最終也是必須要去完成)。當然,明智的選擇是前者,它可能會讓我們有意料之外的收獲,這就是所謂積極的力量。時間久了,這能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也許帶來的是一種煥然一新的人生哦。?
3.信息發達的多元化環境下,肯定有很多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但是沒關系,試著去理解,不理解也沒關系,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并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不理解不代表不認同,認同不認同都不一定是要摒棄自己的見解。再者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擴大自己認知視角,不斷的修煉自己的氣度,不斷修正自己價值觀的過程。很多事情當時自己認為的不合理,再過幾年在自己的認知里也許就合理了。
積極主動是一種高效能人士的習慣,而且是首要的習慣,一開始我們可能會感覺“這樣做根本沒有用”,或者這樣做好難,不過沒關系,我們的每次應用,每次積極行動,都是在逐步改變自己的影響圈,讓自己持續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