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是雨季
今天是4月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愚人節。很多年前,愚人節就是用來捉弄人的節日。
2003年4月1日,那一年的愚人節,張國榮自殺了。往后每年的這一天,愚人節不再愚人了,變成了張國榮的忌日。
今天各大小平臺都在播放張國榮的金曲,或許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才能想起張國榮曾經的風華絕代。
風華絕代是形容女人的,可是用在張國榮身上卻恰到好處。
我不是張國榮的狂熱粉絲,小的時候看《白發魔女傳》,迷戀的是林青霞;看《胭脂扣》,迷戀的是梅艷芳;看《倩女幽魂》,迷戀的是王祖賢……那時候能叫的上名字的港片似乎都有張國榮。
唱而優則演,演而優則導。前半句形容那時候的港星是最合適的。張國榮也許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之一。
一部陳凱歌執導的電影《霸王別姬》讓張國榮人戲難分。他把自己當成了程蝶衣。我記得影片里有一段少年蝶衣的經典對白: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結果被狠狠地打了。于是變成了: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一個對世界還沒有完全認知的小男孩,為了生存,被做妓女的母親送到戲班里學戲,雖說是下九流,但是這是唯一一個能讓自己有出路的行當。
不知道當時的張國榮是抱著怎樣的心態接下了這部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把自己當成了程蝶衣,完全到了忘我的地步,不瘋狂不成魔。
虞姬自刎,戲結束了,張國榮卻久久不能走出來。據港媒報道,張國榮最初是喜歡女人的,后來男女都喜歡,到最后變成只喜歡男人,成了徹底的同性戀者。
我倒真希望是《霸王別姬》這部戲影響了他,只有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里,才能把人物演活。
現在的電影里,看多了面癱臉,演戲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圈錢,而哥哥這種玩命式的表演,才是我們最留戀的吧。
就算到了科技發達的21世紀,在中國,同性戀者還是被邊緣化的一群人,她(他)們見不得光,躲在陰暗的角落里,找尋自己內心的幸福和安靜。
哥哥自殺,也許是受不了旁人異樣的目光,于是抑郁了,結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世界還是照樣在運轉,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而發生任何改變,哪怕這個人曾經是萬人仰慕的巨星。
同性戀者,她(他)們也有愛與不愛的權利。
儒家文化淵遠流長,中國說到底還是一個傳統國家,男歡女愛,生兒育女,陰陽協調,才是正常人最想看到的。
所有脫離這個范圍的男女,都要被人所不恥。
愿哥哥在天堂沒有被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