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你的演講主題是什么?你的主題確定下來以后,你希望通過這個演講讓觀眾收獲什么?你有什么樣的目標?
我直接回復三個字:不知道!所以我會講一些故事,想看看這樣的故事有沒有意義。或者這些故事會不會給你們留下一些印象?
一開始,我希望介紹的影片是BBC的《人生七年》。這部片子非常有名,導演選取了十四個小孩,從他們七歲的時候開始拍攝紀錄片,每隔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現在已經拍到他們56歲了。如果導演繼續健在,我很期望能看到63歲的片子。為什么這個過程吸引你,是因為你透過別人的人生,來思考你自己的人生,你會代入角色去想:如果我處在他的環境,我會變成什么樣的人?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所以一開始我是準備聊這個話題,但是最后發現話題太大了,難以掌控,那就換一個話題吧!
我又想,談談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吧!因為在和小北交流的時候,我發現,真正能夠打動人的,是她自己真實的人生故事和她的真情實感。你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讓你特別感慨,或者特別銘心刻骨的時刻,拿出來講,一定會特別打動人。可是我又覺得這樣的演講方式太過于保險,就是在走套路,所以我又把這個想法推翻了!
我很苦惱地想,怎么樣來確定我演講的題目呢?所以,當靜靜問我“你的演講題目是什么”的時候,我說我的演講題目是我真的沒有想好。當這個題目跳到我的腦海里的時候,我就覺得,哎,對了,我就是要講它。我想試試看,當一個人面臨未知的時候,那演講會是什么樣子的?我當然知道,從理性決策的角度講,演講一定要有準備,比如說是總分總,金字塔的結構,而且應該有邏輯、有推理、用論據來論證你的觀點等等。轉念再一想,你這是用玩的很熟悉的招數來演講,那敢不敢用一些你不熟悉的招,面臨未知的情況,來挑戰一下自己呢?!
接著講故事。前幾天看過一本書,活出人生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一位很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被抓進在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呆過。在那里,他失去了他的親人,包括懷孕的妻子,弟弟和他的父親。而他本人也經受非人的折磨,隨時可能面臨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在考慮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很多年以后,他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說,當時支撐他走下去的,一是妻子的愛給了他力量,另外一個是他不斷地想象,當他有一天出獄以后,他能把這段經歷,講給所有的學生聽到,把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后來他就寫了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它告訴我們,人不應該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生命對每個人提出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你看,我們所有人都糾結于意義。甚至,此刻你們在聽我演講的時候,你也會希望我的演講能夠帶給你一段意義。我想說的是,意義是自己賦予的,并不是由他人賜予的。當你對自己做的事情感興趣,愿意為他付出時間和精力,那這件事對你而言就是有意義的。正如,我突然面臨這個場景,立刻思索,現場組織一個演講一樣——完全憑著感性的力量和現場的發揮,是因為我突然覺得好好玩:我想試一試自己,在面臨未知的挑戰的,我的表現是什么?錯過了賦能班的機會,到哪里還有這樣嘗試失敗的機會?!所以說,我真的沒有想好應該說什么,但是,我就這樣做了。
所有的答案,所有的意義都是在做的過程中找到的,因此,如果大家一定要問我這個演講的意義的話,我的回答是——當你迷茫、恐懼的時候,不要想,去做!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