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第五章,感官之樂,整理卡片。
任意卡
如何借用身體找到心流?
肉體是靈魂的圣殿,我們的身體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奇跡,但我們因為太過平常而忽視了,也不用自己的身體體能裝備來制造更多的樂趣,沒有這個意識。
眼看、耳聽、觸摸、跑步、游泳、登山,這些都不過是九牛一毛,其它們都跟心流體驗有關,有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去訓練我們的感官,能加強自我的力量,帶來最優體驗。
來源:《心流》第五章——感官之樂
20200607 23:40
任意卡
用心靈駕馭身體
是指我們的身體是需要用意識去控制的,如果不是意識控制我們身體的行為,那么我們就是沒有思想的行走的機器,也不可能發生更多的樂趣,心心流不是單純的體力活動,肌肉和大腦必須同時參與。
如何善用身體改善體驗,這里面包括了運動舞蹈等體能活動甚至性愛技巧的培養,以及東方文化界鍛煉肉體來控制心靈的一些訓練。凡是我們有意識地去強化訓練肉體的感官,精力所投之處且有所獲。
步行也可以產生心流,只要包括:1.確立一個總目標并且盡可能多的包含可實行的總目標;2.找出評估目標進度的方法;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對活動涉及的挑戰區進行越來越精細的區分;4.培養隨機應變所需的技巧,在活動變得令人厭倦時,隨時提高挑戰的難度,即使是步行,當我們全神貫注,也可以產生心流。
來源:《心流》第五章——感官之樂
20200608 00:00
任意卡
愛到最高點
性愛是吃喝之外最能給人滿足的東西。性的需求可以把精神能量從其他目標中吸走,因此每種文化都必須致力于誘導和節制性欲許多復雜的社會制度,更是專門為了約束性欲而存在。
我們穿衣洗澡梳頭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很多我們日常的工作也是為了維持自身魅力,性并不一定直接能帶來快樂,想要不斷的享受這種樂趣,也需要當事人投入額外的精力去鉆研和學習,提升它的復雜度和技巧。
來源:《心流》第五章——感官之樂
20200608 00:10
名詞卡#
羅曼史
愛情到底是什么?愛情的誕生竟然是中世紀后期周游法國南部城堡的游吟詩人發明的,后來歐洲其他地區的貴族階層才開始模仿這種甜蜜的流行作風也就是所謂的羅曼史,也就是人們口中歌頌的愛情,偉大的愛情,因為這里面不僅是種享受,更蘊藏著無窮的樂趣。
由于人的本性,一生只愛一個人的狀態實屬不易,想要從最初的體能挑戰中維系心靈日后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如何維持愛情的新鮮感,答案跟其他活動一樣,復雜性要高,專注度要高,我們要盡量的去了解彼此的夢想感覺與思想開始一起規劃,展開各種冒險,一起閱讀同樣的書籍,撫養子女等等,把這些事情變得越來越有趣,越來越有意義,生活就是這些。
細節并不重要,因為適用于每個人特殊處境的條件都不相同,但是原則是性跟人生的其他層面一樣,只要我們愿意下功夫去控制它,增加它的復雜性,它就會變得更有樂趣。
來源:《心流》第五章——感官之樂
20200608 00:25
任意卡
瑜伽與心靈
哈他瑜伽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東方鍛煉身體的方法,他跟心流所倡導的精神與修煉方法非常契合。
首先他強調在第1項修煉的世戒和第2項修煉的內制,就是讓大家從外從內的遵守一些規章制度,遵從上帝的規矩,把注意力導向可預測的模式來控制注意力,減少外界的誘因和分神的元素。第3種做法就是長時間的靜坐,而不向壓力或疲憊屈服,這也是我們最熟知的瑜伽,第4項是調息,目的在于使身體放松,呼吸節奏穩定,第5項被稱作制感,主要是學習外界事物上撤回注意力,控制感覺的出入,能夠只看聽和感知允許進入知覺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得出瑜伽已經接近心靈的狀態了,控制內心所發生的一切。
但是瑜伽最終的目的是要修行的人放棄自我,所謂的“三昧”階段也是涅槃的起點,因此不妨說于家與心流各區向相反的極端,然而這個只是表象,并非實質在真正修煉瑜伽的過程中,前面的第7前面的7個階層都與控制一時的技巧有關,而最后“三昧”隨之而來的解脫道顯得沒那么重要,如同登山最重要的是登山的過程,最后一個階段只是證明你來過,所以把瑜伽視為最古老,最有系統的心流制造法非常合理。此外還有東方武術,很多東方武術都宣稱戰斗是一場充滿樂趣的藝術表演,修煉武術本身除了搏斗的技法,還有對于內心的控制。
來源:《心流》第五章——感官之樂
20200608 00:35
任意卡
視覺之樂
我們通過修煉眼睛,讓眼睛欣賞美好的事物,來培養我們發現美的能力,受過訓練的眼睛,不但看到偉大的藝術作品,能感受到強烈的心靈,甚至平凡景象也會令人愉悅,橋上的日落,夕陽中的余暉等等。感官去挖掘就會有新的收獲。
來源:《心流》第五章——感官之樂
20200608 00:40
任意卡
關于音樂
把聲音整理成悅耳的秩序,是一種改善生活品質的方法,音樂最古老最受歡迎的用途就是幫助聆聽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形式來培養所需的情緒,例如跳舞的音樂,婚禮的音樂,葬禮的音樂,宗教與愛國的音樂。
音樂是經過整理的聲音資訊,幫助我們組織和安撫心靈,降低精神熵,或因目標受到雜亂資訊干擾所產生的失調,聆聽音樂可以消除厭倦與焦慮,嚴肅而專注的聆聽能產生心流體驗,聽的本身并不能改善生活品質,重要的是聽進去了什么我們常聽見,音樂卻很少用心聽,很少有人僅僅因為聽見音樂而產生心流,我們需要了解每一場演出都是不可復制的,如同迪爾凱姆所謂的“集體亢奮”。
音樂的本身是具有教化功能的,創造聲音和諧之美的能力,與潛存于社會秩序下的抽象和諧之間有密切關系,柏拉圖就是因為警覺到這種關系存在,所以才強調兒童應該首先教他們音樂學習,把精神專注于優美的節奏與和諧之中,一時的秩序才得以建立。
來源:《心流》第五章——感官之樂
20200608 01:00